人民网健康·生活

长假后无心上班? 一百多年前的诺奖得主已经把这事说明白了

杨剑兰

2019年10月09日08:39 来源:科技日报

国庆长假,不管是出门旅行看人山人海,还是宅家里刷剧打游戏,一旦假期余额不足,你都会感到莫名的不安。即使假期结束上了好几天班,你依然神游在外,身心疲惫。若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你得了常见的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是一组因生物钟紊乱带来的身心失调症状,它影响我们的工作状态和心情好坏,甚至还会影响身体健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节后综合征?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才能快速摆脱这种状况,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呢?

节后综合征有哪些表现

节后综合征是身心适应不良的表现。节前我们处在比较紧张的工作状态,假期好不容易能彻底放松一下,然而没过几天,又要回到紧张忙碌的工作岗位。从紧张到放松再到紧张,短短7天假期,我们要快速适应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身心失调也在所难免。

有的人,想到上班就焦虑烦躁、情绪低落,或者害怕上班、抵触上班,这些都是明显的情绪失调;有的人,在节后上班前几天,则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脑涨、肠胃不适,或者失眠早醒,这些则是身体失调的表现;还有的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走神,或者脑子反应跟不上、工作效率低,这些精神工作状态的紊乱,也都是节后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如果你得了以上的节后综合征,也不要慌,当你科学调整、重新适应,这些症状会消失。你可能会好奇,听起来节后综合征挺严重的,为什么它会自己消失呢?让我们来看看节后综合征的生理心理机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动力定型的破坏导致消极情绪

节后综合征跟一个叫“动力定型”的概念有关。

什么是动力定型呢?动力定型由俄国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提出,是指“人长期生活、劳动、反复重演某种活动,逐渐在大脑皮质高级神经系统中建立的固定的条件反射活动模式”,也就是说,当人们养成某种生活习惯,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就固定下来形成动力定型。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习惯的生理基础,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

节后综合征的产生,正是源于动力定型被破坏,导致身体的条件反射系统出现紊乱。比如,你一直处在工作的忙碌状态,你的神经系统建立起“上班—下班”的固定模式,你的行为、情绪、睡眠、生物钟等都是规律的、稳定的、适应上班节奏的。一旦放长假,你暂时逃离了工作的压力,身心是松弛的懒散的,原有的身心节奏被打乱,假期结束,你又要重新恢复属于工作模式的动力定型。巴甫洛夫指出,要建立一个动力定型,需要消耗相当多的神经能量。动力定型的破坏和重建的过程,产生了诸如抵触、烦躁、分心、跟不上工作节奏的节后综合征。

当你重新恢复动力定型,适应了工作节奏,节后综合征也跟着消失。

恢复正常生活需要一个过渡期

节后综合征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它让人身心不适、效率低下,也是很困扰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一些科学的调整,有效克服节后综合征,快速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

首先是调整情绪。不想上班、害怕上班、想到上班就心情不好,要处理这些负面情绪,我们要给自己一个过渡期,顺利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比如,提前1—2天收住游玩的心,切换到工作角色,可以想想节后工作的安排,有助于减少焦虑;再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心情、迎接工作的事情,比如看书、冥想、做瑜伽等。

其次是调整身体状态。假期奔波或者熬夜刷剧会打乱人的生物钟,让我们一上班就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所以我们要提前调整作息时间,按照上班节律休息与活动,有利于我们快速恢复工作模式的动力定型。除了调整作息,我们也要调整饮食、注意锻炼,以缓解节后肠胃不适、容易疲劳等症状。

最后是调整工作状态。假期结束后,大脑的神经系统还没法马上适应工作模式,所以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半拍、记忆力下降等影响工作效率的状态。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放松,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任务。比如:刚上班不要马上开始高强度的工作,而是先从一些简单日常的事务开始;把工作任务分解,一次只做一件事;工作1个小时后暂停,休息一下再投入工作。

综上,节后综合征并不可怕,如果我们保持积极放松的心态,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很快能够度过不适期,回归正常轨道。(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