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活动将持

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2019年08月29日08: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垃圾分类,“分”出新环境,“分”出新习惯,“分”出新观念。应该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现在硬件的投入、制度的安排都已日臻就位,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则需要从手头做起,不厌其小,不厌其细。总之,大家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久久为功,才能最终成就“分类”大计。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专栏“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报道全市上下推进分类工作的一系列实招硬招。

为做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连日来,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市政协主席吉林分别以人大代表身份,带头下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蔡奇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开门征求意见,使立法过程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过程。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探索按区垃圾总量控制,加强物业管理,把推进垃圾分类作为一项服务内容。

北京市2012年3月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本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垃圾源头减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北京正处在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加强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蔡奇高度关注垃圾分类工作,先后深入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和农村地区调查研究,并以“四不两直”方式来到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西长安街街道和平门社区等地听取意见。蔡奇指出,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习惯养成,抓好源头减量,加强科学管理,建立长效机制。要以《条例》修订为契机,健全垃圾分类管理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建立倒逼机制,细化配套措施,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抓好宣传动员,推动垃圾分类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使垃圾分类成为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时尚。

蔡奇要求,坚持不懈强化引导,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坚持服务为先、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实施路径。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探索按区垃圾总量控制,以街道为单位抓好示范片区建设。加强物业管理,把推进垃圾分类作为一项服务内容。算好垃圾分类设备投入、日常运营等账,控制成本,提高性价比。加强技术创新与运行管理,尽快建立与垃圾分类相配套的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各级要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陈吉宁多次深入到社区、农村,就基层治理和农村垃圾分类、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调研,并听取意见建议。在生态涵养区调研时,陈吉宁强调,市城管委、市农业农村局要会同各相关区,认真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经验,加强效果评估,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管理水平;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工作机制,实现垃圾不落地,真正做到闭环管理;要加强宣传培训,广泛征求基层意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修订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李伟来到朝阳区慧忠北里第二社区,与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面对面交流,并听取意见建议。李伟说,垃圾分类是关系到全社会每个家庭、每个人的事。本市2012年起施行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为垃圾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此次我们发动市、区、乡镇三级近1.5万名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聚焦垃圾分类工作重点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就是要让法规修订的过程,成为开门立法、发动群众、广泛宣传、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过程,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北京市民的新时尚。

吉林来到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志强北园社区,察看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吉林说,推进垃圾分类,是检验城市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将充分发扬民主、认真研究吸纳,并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反馈,为《条例》修订提供参考。要把垃圾分类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履职工作,组织委员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凝聚各方共识,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建言献策。(记者 李泽伟)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