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你的食物过敏诊断可能搞错了

文利平

2019年07月24日16:41 来源:健康报网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文利平

近年来,经常会有患者拿着检查报告单,说当地医生告知,自己的鼻炎、咳嗽、湿疹、荨麻疹等各种症状,都是牛奶等食物惹的祸。食物IgG的阳性被有些医生解读为“慢性过敏”,告诉患者“这种过敏当时看不出症状,但是时间长了会导致损害免疫力”,建议患者长期避免进食。

然而,患者在按照医生的建议避免进食牛奶以及所有奶制品数月乃至数年之后,症状往往并没有好转,有些反而加重。有些患儿因为严格遵从医嘱严格进行多种蛋白类食物禁忌,甚至导致了营养不良、发育迟滞、贫血等问题。有的患儿2岁时检查鸡蛋、牛奶、小麦IgG阳性,完全避免进食一年后,3岁时复查IgG,大米和西红柿又出现阳性,孩子陷于“没有食物可吃”的悲惨境地,家长也非常困惑和苦恼“这孩子可咋养”?

实际上,目前主流的变态反应学界认为,食物不耐受的临床意义并不明确,不能得到临床实践的证实。反而根据这个结果进行严格的食物控制会带来一些营养失衡(主要是蛋白质营养)的问题,这个问题倒是在病人中屡见不鲜。

从某种意义上说,食物不耐受检测的阳性率本身就应该高,因为肠道黏膜淋巴小结和肠系膜淋巴结生成的浆细胞主要产生IgA抗体来执行对进食食物的免疫排除功能,同时会产生少量的sIgG(特异性IgG)入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吃什么,血液里就有可能能查到什么食物的sIgG,导致阳性率偏高。sIgG升高是长期暴露的结果,是逐渐形成的,相当一部分是生理性的,不会引起不适或疾病。不能以食物IgG阳性为依据,就让患者长期忌口,应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判断,不要盲目地建议禁食或替代疗法。

因此,这个“食物IgG阳性”=“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并应该采取严格忌口措施”的解读方式有偷换概念之嫌。尤其是在某些诊所诊断患儿牛奶、鸡蛋等食物不耐受的比例高达80%以上,则肯定是有误导之嫌,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责编:郎玥(实习生)、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