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很多骨折不需要打石膏

除非病情严重或移位明显,一般使用支具固定

2019年07月22日16:17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中日友好医院骨一科、脊柱上颈椎中心主任 谭明生

跌倒、扭到、摔伤等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骨折。意外发生后,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打石膏”。中日友好医院骨一科、脊柱上颈椎中心主任谭明生介绍说,其实骨折的治疗方式很多,石膏固定只是其中一种。

骨折后,即使是轻微活动都可能加重软组织挫伤,产生疼痛。通过辅助工具把受伤部位固定起来,可以尽可能避免软组织挫伤,并帮助骨头往正确的方向恢复。现在用于固定的方式除了打石膏,还有使用支具,包括四肢、肩、肘、颈等部位都有相应的固定支具,如颈托、肩关节固定支具等。

相对而言,石膏的牢固和稳定程度更强,如果骨折后出现严重或明显移位,通常需要石膏外固定,但会导致胳膊、腿等部位完全不能动,影响睡眠,舒适度较差。支具更轻便,固定相对宽松,适用于相对稳定、不易移位的骨折,患者更易接受。如果不是严重失稳的骨折,医生一般会建议支具治疗,恢复效果相同但舒适度更高。此外,打上石膏固定3~4周,骨折部位相对稳定后,也可拆除石膏,改为支具固定。

谭明生说,虽然支具的稳定性不及石膏,但更容易调整角度,有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此外,对于车祸、摔伤等导致的皮肤开放性损伤的骨折,用石膏固定可能会增加感染几率,支具更便于医生随时监测伤口情况,防止感染。

当骨折严重到一定程度,必须及时手术。比如,骨折累及关节且关节面错位大于2毫米,需做内固定手术,即接骨后,在骨折的上下处安装接骨板(钢板),再用螺钉固定。其劣势是患者术后会感到明显疼痛,且有一定感染风险。所以当关节面错位小于2毫米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也可考虑保守治疗。一些高龄老人骨折后若不适合马上手术,等待期间需用支具或石膏进行前期固定。

骨骼部位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不稳定的胫腓骨骨折等,不宜打石膏或用支具,常进行牵引治疗,即通过重力牵拉,缓解骨折和脱位处软组织的紧张和回缩,使骨折或脱位复位,达到治疗目的;肋骨骨折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使用骨折固定带,防止身体活动导致错位,等待肋骨自行恢复。

临床上,老人是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发群体,常见于髋部、腰椎、肩、腕、脚踝等部位。这部分人群应特别警惕摔倒,须预防骨质疏松,具体措施如下。

1.饮食补钙,并防流失。通过高钙饮食补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最有效方法,同时要避免钙流失,可配合服用降钙素。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成骨细胞成长,减少骨流失,但患者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2.多晒太阳。单纯补钙并不能补充活性钙。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但约90%的维生素D需要皮肤在紫外线下“光合作用”形成。建议老年人多去户外晒太阳,但不要在阳光过于强烈时外出,最好选在清晨或傍晚,每次15~30分钟。

3.多运动。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强度,降低摔倒风险。运动时,钙更易从血液沉积到骨头,也能预防骨质疏松。老年人运动讲究量力而行、微微出汗,不应追求强度或大汗淋漓,可选择太极、快走、慢跑等运动。(记者 王冰洁)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