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医生如何对人体最长的器官进行检查?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 崔伟

2019年07月10日10:14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具内分泌和免疫防御功能。小肠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如血管发育不良、癌、淋巴瘤、息肉、类癌、炎症性肠病、憩室等,常是造成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根源。

但小肠疾病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加之长约5m的小肠游离于腹腔内,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个复合肠袢,走向迂回重叠,远离口腔和肛门,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造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远落后于胃肠道其他部位,是诊断的“盲区”。

常规小肠检查方法,如小肠钡餐造影检查、CT或MRI检查、核素扫描、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普通推进式小肠镜,无论在敏感性、特异性、检查范围或患者耐受性方面都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小肠钡餐造影检查对占位性和狭窄性病变有一定检出率,但对小肠粘膜及血管病变的诊断率则很低。

CT或MRI检查更适宜肝脏、胰腺等实质性脏器的检查,对小肠这一空腔脏器的诊断价值稍差。

核素扫描只能对活动性出血进行大致定位;选择性动脉造影只对血管病变和血供丰富的肿瘤有诊断价值且有一定创伤。

传统的推进式小肠镜操作技术要求高,内镜仅能到达屈氏韧带下80-120cm处,不能完成对全小肠的检查。

胶囊内镜的问世是小肠疾病诊断中的重要进步,其检查范围、病灶检出率及患者耐受性较传统检查方法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其移动不可控制,捕捉图像过程存在盲区和遗漏,图像清晰度和准确度也无法和常规内镜比拟,无法行活检作病理检查,不适用于有肠道狭窄或梗阻等情况。

新出现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通过上下进镜结合的的方式可完成对整个小肠全面、彻底、无盲区的直视检查,图像清晰、操作精确、可在直视下对可疑病灶活检定性诊断以及简单的即时治疗,如活检钳小息肉切除,药物喷洒或注射等。目前已成为小肠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但双气囊小肠镜仍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技术要求高,检查时患者有不适感,有小肠穿孔、出血的风险。

腹腔镜探查术与开腹探查术是医生的最后防线,其中,腹腔镜探查术创伤小、探查范围广、腹腔影响小、术后恢复快,诊断的同时可进行根治性治疗,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已逐渐取代了开腹探查。

有了这些先进的检查手段,可以说,小肠疾病已不再是诊断的盲区。

更多贴心易懂的健康科普,三甲名医直播互动,请关注人民好医生APP

专家简介:

崔伟,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全军普外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委员,《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编委,从事普通外科工作15年。

擅长:重点方向为甲乳疾患,胃肠道肿瘤,肛肠常见疾病诊治。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专家门诊。

(责编:王晓华、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