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火箭心”中国造 首个完全中国制造的人工心脏研发成功

2019年07月08日18:00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2019年7月5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迎来一场热闹温馨的“庆祝新生”活动。回想起100多天前——他们获得重生的日子,39 岁的李先生和62岁的高女士都激动地掉下了眼泪。据了解,他们都曾患有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极差,胸闷憋气、无法平卧、夜间呼吸困难等,随时面临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今年3月15日和19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晓程院长率医疗团队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全由中国制造的“火箭心”——HeartCon心室辅助装置植入两名患者体内,使之获得新生。这标志着首个所有零部件都在中国制造的“人工心脏”研发成功。由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医工联合的这一创新突破是航空航天技术转为民用的重要里程碑,不仅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也为中国在国际医学科技领域增光添彩。

心力衰竭是呈快速增长趋势的心脏疾病,是诸多类型心血管病的终末期表现。目前,全世界约有8000万心衰患者,中国心衰患者至少有1600万。对于终末期心衰,传统治疗转归差、死亡率高。传统的心脏移植虽然能挽救病人,但心脏供体严重匮乏,每年全国的心脏移植数量仅几百例,远远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同时,终末期心衰的治疗和护理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是全球性社会医疗卫生难题。

植入心室辅助装置是心脏移植外最有效的治疗心衰的手段,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人工制造的血泵与心脏并联,承担心室射血的功能,将血液泵入动脉系统,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做功的作用,因此又经常被人们称为“人工心脏”。“人工心脏”可分为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右心室辅助装置(RVAD)、双心室辅助装置(BiVAD)和全人工心脏(TAH),目前临床上大多数人工心脏都是指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之一,因制造精度和技术难度非常高,素有“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之称。

国际上自20世纪末叶即开展相应研究,目前已趋于成熟,相关产品已用于过渡到心脏移植、过渡到心脏恢复和终点治疗终身佩戴,总植入人数超过3万例,患者最长存活时间超过10年。自2013年起,植入心室辅助装置的数量已远超心脏移植数量。其存活率也已超过心脏移植。部分发达国家已将其纳入医保,但产品价格十分昂贵,加上治疗费高达20万美金,尤其是令发展中国家的患者望“泵”兴叹。

我国的心室辅助装置研制起步较晚,国内市场尚无可商用的国内外产品销售。仅有几家企业在进行研制和临床试验,其中不乏全部引进国外产品或者部分引进国外技术,在成本控制上面临压力。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自2009年起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国内最早开展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HeartCon“火箭心”主体钛合金材质,重180g,磁液悬浮,三芯导线供电,可泵血1~10L/min,批产产品溶血指数NIH<0.002g/100L,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套产品(血泵+电控)从设计研发、生产加工、装配测试均在国内进行,大大降低了整体费用,使即将问世的中国纯国产血泵价格更加普惠。

2013年植入HeartCon磁液悬浮血泵的实验羊“天久”在该院动物实验中心健康存活120天,创下了国内最长存活记录等五项第一。

2017年10月开展HeartCon批量动物实验,6只实验动物全部健康存活超过90天,最长存活180天,安乐死后各脏器良好,说明血泵的生物相容性及血流动力学均已达到临床应用水平。2018年6月,该项目获CFDA批准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接受“火箭心”的39岁的李先生每天都坚持运动两万步以上;高女士也每天运动1万多步。高女士成为中国首例成功植入左心辅助装置的女性患者。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