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勉强自己去社交
李 爽
你有没有每个时刻或某段时间,只想自己待着。觉得人际交往好累、应付同事好难、跟人聊天难以延续话题、应酬客户心不在焉;与许久未联系的朋友发信息,得到的只是“你过得还好吗”的试探,或“我们下次再约”的敷衍,这些话不咸不淡,却让人有些怅然。社交怎么变得这么累?
一直以来,社会都鼓励社交,我们也都希望自己成为善于社交的人,不社交似乎就不合群,人际资源就会少,甚至会被认为个性上有缺陷。尽管与人交往是必要的,但社交也分类,有些交际可能是不必要的,还会让人心累。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韦志中表示,人是群居动物,良好的社交关系能够让我们幸福,但数量不重要,质量才是关键。
社交从本质上分为两种:功利社交和共情社交。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听起来很“势利”,但这种行为无处不在,且在孩童时期就开始显现了,比如儿童更愿意和玩具零食多的小朋友玩耍,更喜欢靠近能保护自己的小朋友。
随着心智的成熟,这种利益就变得更为现实,体现为:1.要求有效的信息传递,即双方交流要理解彼此表达的意思;2.较为“对等”的价值,即双方正好互为彼此所需,两个人都认为对方有价值。这种社交更像是“算计”,需要动脑筋、想办法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尽管我们需要这种社交来维持必要的人际和生活,但这类关系你拥有的越多,心就越累。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连接与情感体验,或因共同兴趣等产生的社交行为,不涉及利益交换。绝大多数人从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这种共情需求,但随着年龄增长,共情社交会逐渐减少。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共情社交会越少。因此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朋友越少、越难和别人交心。这也是为什么两个曾经关系要好的朋友,其中一方社会地位提高了,两人就会产生距离的原因。
很多人对社交感到困惑,是因为常常将两种社交混为一谈。他们可能认为让共情社交的朋友提供实际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当对方无法做到时,就可能影响双方感情。还有人试图让某些功利社交的人成为自己的朋友,例如只是普通同事关系,却用一句“都是朋友,帮帮忙”来道德绑架他人,若他人不帮,又用一句“真不够朋友”来评判。简言之,如果一段关系中混杂太多利益交换和情感期待,就会让人心累。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愿意社交,而是人不对、感觉不对,就会“关闭”社交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很难说一段关系是纯粹的功利或纯粹的共情,一般都是二者兼有之,难以全然分开,不过我们可以人为给它定性来减少人际烦恼。例如,如果你定义这段关系是功利的,那就以结果为导向,平时就不必勉强自己去建立情感连接;如果定义其为共情性的,就多注重其中的心灵沟通、思想合拍,当对方对你提出功利性的要求时,可以不卑不亢地拒绝,减少“会不会伤感情”的困扰。
此外,韦志中建议,与其纠结这是哪类关系,不如把重点放在“重要他人”上。“重要他人”是指在你成长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人,如在你人生转折点起到指引作用的老师,或是曾经贬低过你却激发了你斗志的人。他们的出现或功利或共情、或长久或短暂,只要你能够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那么这样的人就值得你去打交道。▲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