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大咖云集,展望全球健康产业跨越发展

2019年06月11日10:00 来源:青岛日报

Jeff F.MILLER 微生物及免疫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John MEKALANOS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代涛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林光汶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执行主任

施南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疾病控制协调员

田懋一 世界卫生组织代表、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高级研究员

吴耀文 瑞典皇家科学院青年院士

Kee Seng Chia 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终身教授和创院院长

Ahmed Bouzidi 欧洲生物医药协会主席

徐健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主任

Detlev Ganten 教授、德国WHS网创始人

洪腾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

Dame Sally Davies英国首席医疗官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Anthony Capon 悉尼大学教授

王陇德 原卫生部副部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Alex Ng 盖茨基金会健康创新项目负责人

白春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上海呼吸病研究所所长

丁胜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

Anil Kapur 世界糖尿病基金会主席

  瑞典皇家科学院青年院士吴耀文:

  健康产业需要更多中资投入

  “去年我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国际院士论坛,这次又有幸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两次来到青岛,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座城市。”瑞典皇家科学院青年院士吴耀文说,他正是看到了院士港在顶尖人才圈里形成的磁场效应,才决定将自己团队的体外诊断项目落户青岛,现在他的项目正稳步推进中。

  谈及健康产业需要的资金和市场,吴耀文表示,“我认为中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要胜于对欧洲市场的了解,多数中国投资者关注的主要是技术本身。比如某一个高科技,例如生物器械,只要技术达到了成熟度,和市场相吻合,那么很多中国企业都愿意投资这样的项目。”

  “中欧市场有很大的互补空间,这种中欧双方的互补性,对中资和欧资投资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未来,可以开拓更多的市场,更多的新产品。我认为,中欧双方的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推进。”吴耀文说,“但相比欧资,我们需要更多来自中资企业、中国投资者的关注,因为它们更了解中国市场。”

  AOT创始人阿尔费雷多布鲁诺:

  人工智能比外科医生更精准

  “未来高级的医学机器人,会自主地进行专业的手术,甚至毫米级的机器人,可以在你的体内使用激光解决病因,肿瘤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AOT创始人阿尔费雷多布鲁诺认为,通过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医疗领域,今后看病将变得方便简单。

  “人工智能在思考、计算、分析上的速度比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要快,它能很快告知你,病因在哪儿?怎么治疗合适?和培养一位外科医生相比,人工智能的精确度远远在人类之上,成本还很低,且不存在差异化。”阿尔费雷多布鲁诺设想了一个未来的人工智能医疗世界,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患者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的病灶,并在专业机器辅助下,进行毫米级精度的手术。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作为健康助手,及时对你的身体状况进行预警并规划良好的生活方式。

  “我在中国看到,已经有很多人使用互联网问诊的形式就医,在遥远的山区,也可以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我相信未来,这样的技术还会越来越多,随着技术整合,成本也会不断降低。”在阿尔费雷多布鲁诺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医疗事业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便民化。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

  技术驱动和需求牵引引领医疗创新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博士认为,将来的医疗创新和发展有两个“翅膀”,一个是技术创新,另一个就是信息技术的支撑。“十年后,医生看病、公众就医、健康管理的方式,都将和今天有极大的不同,而这个不同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和深刻地应用。”

  代涛认为,智能时代的医疗创新发展有两个驱动要素:一个是技术驱动,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基因组的测序技术、传感器影像技术等,将促使传统医学变革为创新型医学;另一个是需求牵引,卫生体系的资源配置将向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的卫生健康服务转变,不仅要进行疾病诊治,还要关注疾病预防、病后康复、出院后的护理,实现医养结合、护养结合。由此,在智能时代,技术创新将对临床诊疗、公众健康、药物研发、政策制定、卫生管理进行全方位地赋能,也必将推动健康医疗服务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创新,使个人健康管理实现精细化、一体化、便捷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上海呼吸病研究所所长白春学:

  把物联网医学打造成“流水作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上海呼吸病研究所所长白春学在论坛上给大家分享了一个他的亲身经历:“我看了92个病人,结果有个患者很不满,他说他排了一晚上队,看病只有三分钟。”为此白春学专门上网搜索了一下国际上的解决办法,发现一个新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即通过大数据分析患者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智能诊断。白春学把该技术引入国内,从而放大名医效应,还尝试应用于分级诊疗。

  白春学推崇物联网医学,他提出智能时代要注重顶层设计、学术引领、科技创新、智能配送,把目前这种水平高低不一的诊疗水平提高为符合国家标准,甚至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流水作业工程。例如肺癌的早诊,利用智能物联网,可以发现只有几毫米的肿瘤细胞。

  白春学说,物联网医疗技术是很有显示度的技术,未来应让它实现“四变”目标,变底层建设为顶层设计,变学术紧跟为学术引领,变实用新型为原创发明,变中国制造为智能惠众。“例如,我国肺结节患病率现在超过1亿人,如果把这些技术能够完全应用到临床上,我们每年能拯救的人都是数以万计!”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主任徐健:

  耐药性检测时长缩短到3小时

  耐药性蔓延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现在检测耐药性,用的都是美国和法国公司生产的仪器,需要36个小时。”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主任徐健表示,历经十几年的科研,单细胞拉曼耐药性快检仪将这个时间缩短到了3个小时,将成为支撑临床精准用药、遏制耐药性蔓延的利器。

  据介绍,以往检测耐药性由于需要培养细胞,耗时较长。快检仪通过测量细胞喝水的速度,从而实现了3小时检测出结果。“因为所有的细胞都会喝水,如果它对抗生素敏感的话,喝水的速度就快,如果对抗生素耐受的话,喝水的速度就慢,这一点对所有的临床微生物都是适用的,从取样到得到结果给医生诊断只需要3个小时,检测精度达到单个病菌细胞的精度,而且这个过程没有破坏细胞,可以把细胞拿出来进行分选和培养,超出了目前临床耐药性检测的范围,将是新一代临床耐药性的检测方案。”

  徐健对此信心满满。“这是全世界第一台拉曼耐药性快检仪,原理是我们发明的,里面的关键器件也是我们原创的。除了这些可以实现盈利,相关耗材、病菌数据库、第三方检测也都是很好的盈利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代表、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高级研究员田懋一:

  全球30万人参与智慧健康临床实验

  “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提高了中国移动设备的普及率,也为移动健康的提出提供了硬件基础。”田懋一表示,移动健康的概念宽泛,可以是一个电子化病例系统,可以是一套医疗辅助系统,也可以是医生和患者之间通过移动设备的沟通交流,它有非常多的表现形式。

  如何通过移动健康解决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公平性,是田懋一的研究重点。“强化移动健康监管环境将成为重点,这里面涉及到数据的隐私、数据安全和软件开发的标准等问题。”他表示,要在移动健康发展过程中整合现有的卫生医疗体系的资源,而不是在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负担。

  在移动健康基础上打造“智慧健康”, 给更多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慢病管理指南和计划,将有助于打造全面健康局面。“把智慧健康、各个国家的慢病管理指南算法化,与基层卫生体系里面的电子病例系统整合,将提高患者在慢病个性化中的自我管理价值。从澳大利亚到中国、印度、英国等国家,在全球已经超过30万人参与到智慧健康的临床实验当中。”(记者 王 娉 陆 波 郑文斌)

(责编:许心怡、崔元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