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新余为老人筑起温暖的“家”

2019年06月04日08:34 来源:健康报网

  子女外出打工导致空巢老人增多,没有养老保险、缺乏经济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相对薄弱……截至去年年底,江西省新余市60岁以上老人达17.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5%,六成在农村留守。相较于城市,农村留守老人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养老问题。

  如何破解农村养老难问题?近年来,新余市整合农村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资源,建成736个颐养之家,入“家”老人9135人,满足农村老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吃饭在村里、看病在家门口”的养老愿望。近日,记者来到新余进行实地探访。

  颐养之家与晓康诊所是邻居

  76岁的村民姚九莲像往常一样,从水西镇桐林村颐养之家走到相隔10米之远的晓康诊所。“血压控制得挺好,平时注意合理饮食。”晓康诊所的乡村医生廖永芳放下血压计,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姚九莲说:“村里诊所就在身边,有个小毛病直接找医生,太方便了。”量血压成为她一项日常“串门”活动。

  姚九莲是新余高新区水西镇桐林村村民。老伴去世后,儿女大多在新余城区成家立业,她跟着在桐林村的小儿子住,但是儿子儿媳每天早出晚归无法照料她,于是入住颐养之家。

  “每天早上7点多先到运动器材上舒展筋骨,然后在颐养之家吃三餐饭,还能跟村里的老伙伴看电视、拉家常,日子过得可舒服了,子女不用操心我,可以安心上班。”姚九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过去,她自己一个人做顿饭从早上吃到晚上,剩饭热了又热。现在搬进颐养之家,专门有人做饭、打扫卫生,而且一日三餐能吃到荤素搭配的新鲜饭菜。

  “我为颐养之家的32位老人分别建立了健康档案,26个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老人身体状况如何、平时吃什么药,我都很清楚,每个季度还举办讲座,教他们一些健康知识。”廖永芳介绍。

  新余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简桂生说,目前全市建有383个“八室一间”的标准化晓康诊所,大部分临近颐养之家,让老人既老有所养,又病有所医。

  多方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余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健全的制度和规范的运行管理。

  在桐林村颐养之家,记者看见,十几张木头桌子整齐地摆放在餐厅,墙上张贴着颐养之家简介、入“家”老人名单、一周菜谱,以及安全管理、伙食标准、厨房卫生、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的牌子,十多个老人坐在娱乐室看电视,有些老人在一起拉家常。记者发现,不管是餐厅,还是厨房、卫生间,都基本做到了一尘不染,整洁明亮。

  “颐养之家从2017年2月开始运行,探索解决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的新路子。”桐林村委党支部书记、颐养之家负责人胡年平说,市、县、乡镇财政按4:4:2的比例给予10万元补助每个颐养之家建设,采取“政府补贴、村级配套、社会捐助、个人出资”等模式,让村民就地养老。

  姚九莲告诉记者,每个月在颐养之家吃饭,自己只要出200元,政府补贴100元。自己以前在家吃也要花这么多钱,现在不用亲自煮饭烧菜,轻松多了。

  “厨师、保洁员费用主要依靠村里补贴和社会捐助资金,老人交的费用基本可以保障吃饭费用。”胡年平说。

  提倡互助和自我管理

  颐养之家建立完善炊事员、食品采购员、志愿者服务等自助互助管理的规章制度,引导鼓励老人实现自我管理。从入“家”老人中挑选有威望、热心公益、身体条件允许的党员干部、教师、工人等组成理事会,逐步实现由组织全权负责向“老人自我管理、村级监督指导”转变。

  为什么要推动互助养老?胡年平表示,提倡老年人之间相互帮助,不仅能帮助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而且能够促进邻里之间关系更加和睦。

  姚九莲是桐林村颐养之家的理事长,她和另外两名理事组成了颐养之家理事会。理事会主要负责组织集体活动、打扫卫生、监督厨房采购、收集成员意见反馈给负责人等。

  “我们自己出的钱自己管理,老人每天想吃什么菜,我们会提前收集好反馈给厨师,他们会按我们的意愿合理安排饭菜。有时候老人生病了没来吃饭,我们还主动去家里探望。”姚九莲说。

  在部分条件允许的村子,村集体为颐养之家提供“自留地”,让有劳动能力及劳动需要的老人进行养殖、种菜,既可以节省用餐费用,又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在新余调研农村医养结合模式后表示,新余采取整合政府、个人、社会三方资金的模式,实现了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激发了乡亲慈善热情,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一种创新。(通讯员 姚秀秀 本报记者 徐雅金)

(责编:许心怡、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