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肌松残余”——术后的“沉默杀手” 何解?

2019年06月03日13:45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做过手术的人可能会有一种经历,即术后意识和自主呼吸已经恢复,各项生命体征也都正常,却还会感觉到胸闷、肌肉无力、吞咽困难、复视等现象,这可能是被忽视的术后“沉默杀手”——“肌松残余”的作用。“肌松残余”会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与早期康复,更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部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肌松残余”是什么?如何来避免?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叶铁虎有话说。

手术或急救时,通常会需要气管插管实施机械通气来维持患者正常的呼吸功能,加上许多手术都需要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完成。否则会给手术过程带来困难,同时给患者增加安全隐患及危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如何让患者骨骼肌松驰下来,满足麻醉及手术过程的需求?肌松剂进入我们视线。

肌松剂即肌肉松弛药,它能选择性的使身体骨骼肌松弛,以满足麻醉及手术过程的需要。

1942年1月23号,加拿大的两个麻醉医生第一次把肌肉松弛药用在临床病人的手术中。从此,现代麻醉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启了平衡麻醉的时代。此前,全身麻醉是患者单一吸入乙醚,从而使其生理功能处于深度抑制状态,因肌肉松弛药的出现,让麻醉步到了复合肌肉松弛药及其它药物的平衡麻醉时代。从此,全身麻醉的患者手术过程中正常生理功能不会受到严重抑制,在复合用药的基础上他们的生理功能仅仅会有较小变化,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和麻醉手术的可操作性。 

自有手术开始,就有了麻醉镇痛的理念。这看似“疼”与“镇痛”的一对矛盾,实际上密不可分。他们从不同的方面服务于患者,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经常有人会说:“手术治病,麻醉保命”,就是这个道理。早前,麻醉医生必须管理好病人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肝、肾、内分泌等系统功能等重要生命体征,以保证麻醉手术过程的安全。随着麻醉医学的发展,它不仅仅限于手术过程,已经扩展到整个围手术期(围术期)及其他更广泛的领域,这不单单是“保命”问题,而是如何保障患者“舒服的活着”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医院有没有一个先进、强大的麻醉学科是一个医院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解决了肌肉松驰的问题,方便了手术,但同时也带来了围术期的一个新问题-“肌松残余”,这给麻醉安全提出了新要求。

患者围术期“肌松残余”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功能恢复不够完全,诱发术后早期各类由于肌力不足的不良事件及合并症,可能造成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肺部并发症、二氧化碳潴留、缺氧、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

目前以四个成串刺激(TOFr)比值<0.9作为“肌松残余”的诊断标准。

英国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使用中效肌肉松弛药术后的残留肌松作用发生率在50%—64%之间。2015年,中国做了一个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共调查了1571例时长四小时内的择期腹部手术病人,发现在气管拔管时,有57.8%的病人有不同程度“肌松残余”,这个比例在全球还是比较高的。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出现问题自然就有新的办法解决,自上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肌松拮抗剂的出现化解了这一矛盾,它间接的增加人体内刺激肌肉活力的介质浓度来拮抗“肌松残余”作用,缩短恢复时间。

各国医学界已充分认识到麻醉中使用肌肉松弛药与肌松拮抗剂的相关作用。我国有关医疗指南中也强调,在应用肌肉松弛药后应进行常规拮抗,并明确指出,除非存在明确指征,患者可以不需要常规拮抗的情况下,一般都需要进行常规拮抗。

几十年以来,这种传统的肌松拮抗剂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术后“肌松残余”问题,提高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性。但是仍有许多不足,副作用较多、对较深的肌肉松弛拮抗效力有限、多次用药有封顶效应并大大增加副作用等,临床应用仍有诸多顾虑。

许多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忘记研究开发新型的肌松拮抗剂。在一种直接,独特的针对性研发思路的指引下,目前,一种直接针对某一类肌肉松弛药的拮抗剂问世,我们可以称它为特异性肌松拮抗剂。对某一类肌肉松弛药,它可以在任何肌肉松弛程度下,在很短时间内基本完美的拮抗掉肌肉松弛作用,弥补了临床上传统肌松拮抗剂的不足,大大增加了肌肉松弛药使用的可操作性,麻醉的安全性也随之改观,手术患者的恢复也会更安全,更舒适。

世界著名麻醉学教授Miller曾指出,特异性肌松拮抗药能改变临床麻醉的做法和思路,三分钟之内就终止甾类肌松药的残留作用,提高肌肉松弛药的使用安全性和效能,充分地为外科手术提供满意的手术条件。

相信随着新型特异性肌松拮抗剂(舒更葡糖钠)在国内的应用,我们的麻醉手术过程更安全、更顺利、围术期患者的恢复也会更迅速、更舒适,术后“肌松残余”也会得到有效化解。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