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众多适婚男女青年遭遇“婚恋困难症” 专家提醒:别勉强自己

2019年05月21日10:32 来源:长沙晚报

“明天就是‘520’了,肯定有不少朋友会在微信朋友圈‘撒狗粮’,我决定明天关闭一天朋友圈,减少‘伤害’。”5月19日深夜,单身女孩小馨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本来是对自己单身的自嘲,没想到却迎来一群朋友“怒赞”。“单身也好,不单身也罢,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小馨告诉记者,25岁的自己虽然到了适婚年龄,但自己并不着急,她认为“感情世界应该顺其自然”。

昨日是“520”,只因与“我爱你”谐音,不少年轻情侣将其当作节日,买花、吃浪漫大餐、领证……在朋友圈不停“撒狗粮”。然而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已达到2.4亿。连日来,记者走进单身群体,听他们讲述单身背后的故事。

脱单有点难

5月19日晚,长沙某影城提前举行“520”活动,男女单身青年均可报名参加。活动负责人在微信群内介绍活动规则——在电影院内选择两排座位,将报名参加活动的男女随机分配挨着坐,看是否能擦出火花。电影即将开场,活动负责人宣布——缺了两个男孩子。“影”终人散,参加活动的小岚告诉记者,靠这种活动脱单不可能,但也可以认识更多朋友。

“我平时喜欢跟小姐妹逛街享受美食,‘打卡’各种网红店。如果没事,我宁愿下班回家窝在沙发上看视频,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用小岚的话说,出去见一个朋友介绍的男孩子,她需要用1个多小时来洗头化妆出门,去了解一个“未知的人”,这让她感到疲惫。“我也想脱单,也羡慕别人有甜甜的恋爱,但总感觉脱单这件事情需要运气,也不知道这份运气什么时候能够降临到我头上。”小岚坦承,自己是“颜控”,对未来另一半的颜值要求颇高。

28岁的小罗至今仍然没有谈过恋爱,但他觉得自己“没毛病”。“我比较宅,不太爱接触陌生人,平时喜欢动漫和游戏,感觉找个志趣相投的女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罗认为,爱情会有的,不过需要再等等。

除了个人生活习性的原因,还有一种结构性单身。女白领小伊介绍,如果将单身男女按“质量”各分为四类,编号为A、B、C、D。“A类女孩一般只接受A类男孩,不愿接受B、C、D类男孩;A类男孩则可以在A、B、C、D类女孩中‘任性’选择。”小伊认为,“优秀的人普遍单身”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这种结构性单身导致很多优秀的女孩落单。采访中,持有与小伊相同观点的女孩不在少数。而小罗则反对这种观点,他告诉记者,男孩子“条件不好”同样会被女孩家长“拒之门外”,因此需要工作更努力。

记者在网络上发布“适婚青年婚恋观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6份。其中,37.5%的被调查者认为找对象“难于上青天”,36.1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困难,但努力也能找到”;56.9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单身的原因是“理想型太完美,不愿意将就”,还有不少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交际圈太小,周围异性少。83.33%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遇不到理想对象,自己愿意等待。

催婚无休止

5月19日下午,尽管天公不作美,一直下着小雨,但烈士公园相亲角仍是园内最热闹的角落。一连串的征婚信息卡被挂在绳子上,旁边则有不少父母认真端详着卡片上的内容,生怕子女错过好姻缘。信息卡上,年龄、身高、学历、工作、资产、父母情况和对另一半的要求被浓缩至百字左右。看到条件符合的,不少父母就认认真真将信息和联系方式记录在小本子上。

“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几分钟就可以把对方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感觉还可以就跟家长互换照片看看,然后交换手机号码。”一名女孩的母亲张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已经32岁,数年前失恋后就一直没有再谈恋爱,这让她感到很焦急。同时,她也要求准女婿要有车有房有高收入,以此获得安全感,这却让不少男孩家长望而却步。

常在相亲角做公益的志愿者盛先生介绍,他周末经常会组织单身男女在人工湖旁的凉亭见面。“还是有一些人通过相亲角成了的。一般来说,这里周末都会有人来,周日下午来的人最多。”盛先生告诉记者,信息卡中也混杂着不少婚介机构的,部分信息真假难辨。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适婚男女青年遭遇过被催婚,“被催”的年龄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心理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特聘副教授向燕辉认为,父母催婚之所以出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和传统文化习俗影响都是重要原因。“父母与子女对‘大’的理解有差异,比如说生活在大城市,男女青年30岁未婚都是常见现象;而家长则认为孩子事业已上正轨,应该谈婚论嫁。此外,对父母而言,当子女到了婚龄还没嫁或娶,会经常受到邻居、亲戚、朋友的‘关心’,这种‘关心’实质上给了父母们很大的社会压力,感觉‘女儿没人要’或‘儿子没能力娶’,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普遍。”向燕辉介绍,中国父母养育子女的使命感与子女本身的自由观冲突,也是无休无止的催婚现象频频出现的一大原因。“帮子女成家立业,是完成为人父母使命感的重要标志,所以父母希望子女能够在适龄时及时成家;而子女往往在成家时考虑更多的是‘遇到对的人’,而非‘为了成家而成家’,纵然年龄再大也无所谓。”

我为相亲狂

据珍爱网发布的《2019Q1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当单身现象成为普遍社会问题时,相亲已成为脱单主要方式之一,而不再只是大龄单身男女的选择。调查显示,38%的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足23岁,24%的单身男女为23岁至25岁,四成“95后”已经有了相亲经历,相亲群体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七成单身男女均有相亲经验,其中四成单身男女每年相亲3次,三成单身男女每年相亲5次。

小伊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相亲经历。“几个男孩都是父母的朋友介绍的,不去见一面感觉驳了长辈们的面子,但每次去基本上都是失望的。”小伊将相亲的过程戏称为“选妃”,由于一直遇不到“真命天子”,她就在相亲中努力找寻对方的“槽点”,事后再与朋友们分享。“A男全程都在玩手机,明显对我也不感兴趣,没必要再聊下去;B男太过木讷,是个无趣的灵魂,还是算了;C男上来就炫耀自己的车子房子,好像有了这些我就要嫁给他一样……”小伊认为,男孩有趣、幽默、阳光、干净等特质都是“加分项”,她的大多数相亲对象败在“无趣”上。

从前慢,一生只爱一个人就够了;如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不少人认为相亲就是给他人介绍的速成缘分捧个人场。“不去相亲,怎么知道自己在介绍者眼里是个怎样的人呢?”“相亲也不错,认识新朋友,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记者发现,也有部分受访者有着网络相亲上当受骗的经历。今年3月,在长沙工作的小陈在某婚恋网站上缴纳了“线下红娘一对一”的服务费5000元,然后满怀欣喜等待相亲。“该公司就安排我见了3个人,每个人见面基本上就是聊半小时左右,就没有任何后续了,我怀疑这些女孩可能是‘托儿’。”小陈觉得该公司并未做到承诺的服务,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记者发现,有着类似遭遇的男女不在少数。

选择“不将就”

向燕辉认为,婚恋自由带来了“选择过多”的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并不是面对的选择越多越好。过多的选择反而让人焦虑、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总是担心自己没有选择到最好的。”向燕辉介绍,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强,再加上社交软件的极度便利性,使恋爱关系越来越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关系的干扰,婚恋的安全感越来越低,“恐婚”也成了不少适婚青年常见的心理现象。

大龄单身是社会问题吗?“大龄单身是不是社会问题,分性别而言——对男性而言,大龄单身是个社会问题,因为大多大龄单身男性,都是被动单下来的,所以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对女性而言,绝大部分大龄单身女性都是主动单下来的,则不算什么社会问题。”向燕辉告诉记者,客观来讲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的自由,如果有人想要单着,只要不妨碍他人其实也无可厚非。

“如果站在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习俗的角度来看,婚姻可能就是一道‘必答题’。但是毫无疑问,随着社会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打破传统习俗,选择单身生活。对于‘任务式结婚’,我认为宁可让自己快乐地单着,也不要勉强自己。你不可能在另外一个人面前勉强自己一辈子。”向燕辉建议广大单身男女,婚恋中不妨坚持“不将就”的基本原则。

“这种‘不将就原则’,应该是建立在客观评价自我及他人的基础之上。如果自己的婚恋观本身有问题,而谈‘不将就’,就可能永远单下去。绝对的‘不将就’原则是一种偏激的交往观,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完美匹配的恋人在等着,现实中的很多模范恋人或夫妻都是经历过时间磨合之后的结果。所以这种‘不将就’应该指基本价值观、人生追求等方面上的,而不是在所有的细节上都追求‘不将就’。”向燕辉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馨、小岚、小罗、小伊、小陈均为化名)(记者 刘琦 实习生 陈红)

(责编:许心怡、崔元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