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绕不开的造影剂安全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主任赵心明
许多患者到医院检查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造影剂的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本期人民好医生特邀嘉宾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主任赵心明老师将从医生的角度为我们解读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造影剂到底是什么?
造影剂(学术上叫对比剂)是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而注入(或服用)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化学制品。这些制品会使病变的影像高于或低于周围组织,从而增加对比度,使成像设备能够更清晰的显示图像,提高诊断和分期的准确率。而造影剂对于肿瘤患者特别重要。
应用造影剂的临床意义
造影剂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发现平扫时的漏检病灶,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同时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此外,造影剂还可以显示和鉴别诊断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因此,造影剂对影像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造影剂作为一种药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CT常用的碘对比剂,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可将其分为急性和迟发两种。急性不良反应是指应用对比剂后1小时内发生的不良反应;慢性是指在1小时到7天内发生的不良反应。
急性不良反应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严重程度。轻度不良反应主要有局部荨麻疹、恶心/呕吐、出冷汗等;中度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全身荨麻疹、轻度支气管痉挛以及面部或轻度喉头水肿等;重度不良反应主要为重度支气管痉挛和喉头水肿,甚或呼吸心跳骤停。
简单整理见下图:
以下高危人群要注意,谨防造影剂过敏!
1、有过造影剂不良反应史的患者;
2、过敏体质的人,如哮喘、湿疹、荨麻疹、食物或花粉过敏、神经性皮炎等;
3、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肺部、肝脏、肾疾病的患者;
4、晚期肿瘤患者应特别注意;
5、体弱、脱水;
6、过度焦虑患者;
7、婴幼儿以及65岁以上的老人;
8、近期曾使用过造影剂的患者;
9、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
以上9类人群应该格外注意,在应用造影剂的同时要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尽管造影剂引起的轻度不良反应相对常见,但几乎都为自限性且无后遗症,中度和重度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但需要继续特定治疗。因此,大部分患者都是可以应用的,出现过敏反应的比例比常用的青霉素要低很多,因此大家对于造影剂不必过分担忧。
如何避免一般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呢?
赵主任强调,了解患者的高危因素和病史非常必要,提前充分做好治疗准备,正确排除禁忌症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前提和关键!
临床上,对于轻微的不良反应可无需治疗或者根据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如发生中度特别是重度不良反应则需要紧急实行相应治疗。此外,在检查之前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对于尽可能降低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简介:
赵心明,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主任。
擅长:消化系统肿瘤的影像诊断及疑难病例的综合分析。
出诊时间:每周二下午(特需)
更多贴心易懂的健康科普,三甲名医直播互动,请关注人民好医生APP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