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每个人都该好好说话

李  爽

2019年04月26日10:35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沟通,不是“说说话”那么简单。“说得出口,听得进去”才是有效沟通。生活中,双方一言不发冷战,或一方咄咄逼人另一方充耳不闻的情况比比皆是。怎么说话才会得到好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在日常中反思、练习。

夫妻:描述感情别争对错

伴侣间的沟通应该是最多的,说错话的情况也多,一旦争执,不少人就会开始埋怨:“你为什么不能满足我!”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需求负责,而不是让别人来负责。当你沟通的目的不是强迫对方来满足自己,而是和对方分享感受、澄清需要,表达的方式就会变,就不会轻易去责备、抱怨另一半。

在亲密关系中,表达内心的不满可分两个层次。第一,表达感受而非判断。例如“你刚刚打断我,我有点难过/委屈/疑惑”等,属于表达自己感受,让对方明白你内心所想,他就不会感受到攻击性,能为接下来的沟通打好基础;“你打断我太过分/太不礼貌了”,这属于判断,是指责对方,这会让对方感到被攻击,从而做出防御姿态。第二,从表达感受进入需要。人的感受背后总有一个希望被理解的需求。如妻子说“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感到孤独”,其实是有“丈夫在家陪自己”的需求。沟通时,可以把这两个层次结合在一起说,如“你最近一直在加班,我感到有点失落,因为周末我特别想和你在一起”,而不是,“你最近每个周末都在加班,你心里根本没有我,以后你干脆睡在公司吧”。其实,当我们不带指责地与对方分享,对方往往更愿意主动和解或让步。亲密关系中没必要在话语上争出胜负,真正的甜蜜幸福来自双赢。

亲子:别把孩子等同于问题

有一种亲密关系比较特殊,那就是父母与子女,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父母陪伴孩子长大,熟悉彼此的习惯和脾气;但是当孩子成人,思想和语言的代沟又让双方陌生。两代人如何顺畅沟通是很多家庭都面临的问题。

家长命令式的语言可能是孩子最接受不了的。“你就不能关灯吗”,类似的唠叨、责怪性的批评方式会破坏亲子关系。缓和语气,家长在表达时可以多用“描述”并把自己想要看到的行为说出来,如“我看到洗手间的灯还开着,你能把它关上吗”。用这种方式,而不要将指责上升到人格层面,如“你不关灯,太懒了,你将来也这么懒怎么办”。这在潜意识等于给孩子定了性,否定了他们的可能性,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信任,但若父母一直批评自己,他们会认为:“既然你不认可我,我为什么要去改变呢?”家长应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把孩子当成问题。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惹麻烦的“问题”时,他才会愿意改变。

孩子想要表达感恩时,也要寻找父母能够接受的方式。对从小就生活在说“我爱你”的家庭中,直言“我爱你”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但对于传统、含蓄的家庭,当父母听到孩子说“我爱你”,虽然感动,但并不知道如何回应,反而可能会产生“孩子是不是想要钱”的错觉。因此最好能够寻找“爱的语言”,如告诉父亲他的哪句话影响到你的人生,或告诉母亲她的哪件事让你觉得十分智慧,这些描述本身就是在表达感恩。

职场:先理解后表达

在职场中,总有些情况下自己的发言不被重视或没有机会发言。这时一方面要处理情绪,另一方面要和人沟通。对于自己坚持的立场和信念,尽量不要压抑情绪或一味忍耐。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看事情的方式,彼此完全理解几乎不可能,所以误解时有发生。当因为不同观念而起争议时,先尝试理解对方,如用“我认为你刚提到的一些内容是有道理的”来开场,然后再表达“我有些观点想和你们分享”。即先承认对方有道理或听到对方的部分,再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果有争执,选择“疑罪从无”,即尽量假设对方的动机是善意的。当你认为对方有敌意,便会进入“敌我”的沟通状态,会更多思考输赢问题,从而激化矛盾。若想着对方是无心的,自己的心理负担也会小很多,也会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