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三大饮食问题,你沾上了吗?
吃得健康是每个人的心愿,所以,我们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在选择健康的食物上面。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们吃的很多食物并不健康。
最近,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全球饮食领域的首个大规模重磅研究——195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分析。这项统计追踪了全球195个国家、从1990年到2017年的15种饮食因素的摄入量趋势,分析了世界各国因为饮食结构而导致的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结果显示,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因为吃的食物不健康导致的。
在这个研究中,中国被点名两次。中国因饮食问题引发的死亡率在全球处于倒数第二档,比我们经常认为饮食不健康的美国还要高;2017年,中国因为饮食结构问题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都是世界人口前20的大国中的第一名。
我们在食物选择和吃饭时到底有什么问题?该如何调整?
中国人吃饭有什么问题?
从这次《柳叶刀》的分析来看,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主要有三大问题:盐吃太多,杂粮和水果吃得太少。
15大风险因素中,高钠饮食、水果和全谷物太少是最高的三种。
研究数据显示,光是2017年一年,世界上因为高钠饮食而死亡的人口就有300万,因为杂粮吃太少而死亡的也有300万,还有200万因为水果没吃够而亡。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饮食问题导致的,在中国,这个比例更高。
1.钠摄入太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日摄入盐少于6g,但从最近几年我国的调查来看,我们每日摄入盐的平均量都在10克左右,远远超过了推荐量。
盐吃多了对健康的危害是很多的。大量的研究发现,钠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以及胃癌的发病风险。
我们日常饮食中钠最主要的来源是食盐,除此之外,味精、鸡精、酱油、腐乳等调味品及话梅、薯片等加工食品中的“隐藏钠”也是钠的重要来源。
2.全谷物吃得太少
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加工,或虽经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胚乳、胚芽、谷皮及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
谷粒由胚乳、谷胚、谷皮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未加工的谷物最外层包裹着坚硬的谷壳,保护着谷粒。谷皮富含膳食纤维,谷胚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胚乳中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少量脂肪。
不过,我们吃的谷物一般都是要经过加工的。在谷物加工过程中,除了去掉不可食用的谷壳外,为追求细腻口感,还会进一步碾去谷皮,胚芽随之剥落,几乎只剩下胚乳,成为“精制谷物”,比如白米、白面。
我们平时吃的主食大部分都是精制谷物,白米饭、白馒头、面条等等都是我们最常吃的主食。精制加工会使谷物丢失大量营养,而且经过精制加工后的谷物几乎只有淀粉、没有膳食纤维,消化速度很快,非常不利于血糖和体重的控制。
和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含有更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及植物化学物,多食用全谷物可降低结直肠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3.水果吃得太少
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植物活性物质。研究发现,增加水果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病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早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就将水果摄入过少列为十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
遗憾的是,我们国家人均的水果摄入量偏低,平均每人每天不到50克,而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我们每天吃200-350克的水果。可以看出,我们吃水果的量跟推荐量差距还是很大的。
如何改善我们的饮食?
从《柳叶刀》这个研究来看,饮食不合理对我们的健康影响真的很大,甚至可能增加我们的死亡风险。因此,平时注意饮食、吃得合理也尤为重要。
针对《柳叶刀》这个研究,建议大家平时在安排自己和家人的饮食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控盐限盐,减少钠的摄入。
建议大家平时少吃盐,有意识地避开过咸的食物,比如腌菜、火腿肠这些食物都要少吃。自己做饭做菜少放盐,能大大降低钠盐摄入。同时,自己做菜养成量化的习惯,以计量的方式(比如定量盐勺)减少食盐的用量;多用醋、香料、柠檬汁等调味,代替一部分盐;多采用蒸、煮等烹调方式,少用爆炒、椒盐等方式做食物。另外,在选购包装食品时,注意看营养标签,尽量挑低钠产品。
2.多吃全谷物,杂粮杂豆替代精米白面。
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红豆、绿豆、芸豆等)50-150克,相当于一天谷物的1/4-1/3。
这些食物可以加到三餐中,比如早餐时喝碗小米粥、燕麦粥;午餐、晚餐时,可在白米中放一把糙米、燕麦等来煮饭;另外,杂豆也可以作为一部分主食。
3.每天吃半斤水果,少喝果汁
建议大家天天吃水果。根据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应吃水果200-350g左右,也就是说每天要吃半斤。
如果担心吃水果长胖,可在餐前吃水果,利于控制进餐总量;两餐之间吃水果,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获取丰富营养。
特别需要提醒大家,果汁不能替代水果,尽量吃完整的水果,少喝果汁,即使是纯果汁也要少喝。
文/阮光峰(营养师)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