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社会力量助力健康扶贫引热议 互联网给贫困患者带来希望

2019年03月05日15:53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孙博洋) 3月5日,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19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举行。在以在“动员社会力量·助力健康扶贫”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来自医疗、慈善以及企业界的嘉宾就如何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以及互联网在健康扶贫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嘉宾在研讨中表示,应该降低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的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 切入点要精准

圆桌论坛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秘书长刘希华在发言时表示,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要重点发挥医院和专家两个资源优势,找好切入点,抓住重点。

对于社会力量如何进行精准健康扶贫,刘希华介绍说,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为例,开展了两项工程,第一项就是借助学会的300余家会员单位和100余家分支机构的优势,启动了百名医学专家精准医学扶贫行活动。目前已经启动两家专委会,一家是由空军军医大学骨科主任牵头的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由他们组织专家,并由社会爱心企业捐献耗材,对于因病致残、返贫致贫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另一家是武警总医院牵头的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对贫困患者人群进行眩晕医学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姜黎滨在发言中表示,社会力量在健康扶贫中一定要更多关注贫困地区疾病预防,以及普及健康知识上。他举例说,北京昌平区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对口扶贫中,捐赠了一批血压仪,在一个贫困村卫生室为群众检测后竟然发现200多名群众患有高血压,患者们却都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姜黎滨表示,做好贫困地区的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对于解决因病返贫问题有着现实意义。

打破政策壁垒 降低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门槛

在圆桌论坛的研讨中,对于社会力量如何能够更充分的参与到健康扶贫事业中来的话题引起了与会嘉宾的热议。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兼救助救护部部长周魁庆在发言中表示,社会力量进行健康扶贫要打破政策壁垒,需要搭建好专业平台。

周魁庆认为,目前,在互助保险领域还受到一些政策影响,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一些做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的互联网企业,在技术上没有问题的,但是壁垒却出现在诊疗费用报销上。他认为,如果不能很快打破,当政策赶不上社会科技发展或者社会理念的变化,就会阻碍社会力量的进入健康扶贫领域。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少波认为,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的过程当中,首先是要支持、包容,要去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北京尤迈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王瑞也表示,我们的基金会作为社会力量进行扶贫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受到不少质疑和不理解。

王瑞表示,社会力量在进行扶贫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政府的助力。同时,他提出希望能够进一步的降低社会力量扶贫的门槛,并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健康扶贫中。

轻松筹市场副总裁马孝武表示,通过社会力量使扶贫的门槛降低的关键在于让人们更容易参与到扶贫的过程中,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更有创意的形式加入到健康扶贫中来。

互联网技术运用 让更多贫困患者受益

在论坛的讨论中,嘉宾们认为,互联网技术包括信息传输、高清视频、远程操控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得以下沉,让更多的贫困患者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论坛上,周魁庆在发言中表示,在互联网助力健康扶贫方面,一是要加大对互联网医疗方面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互联网医疗可以更方便、便捷地让一些偏远地区患者得到优质医疗资源,让患者在少走弯路的同时减少费用支出。对于家庭状况不好的患者,可减轻医疗负担。二是互联网救助是点对点的,可以对贫困大病患者实行精准支持。

陈少波认为,互联网技术有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可以加速对贫困患者群体的救助过程。他举例说道,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往往会造成因病致残,特别是遇到不规范治疗的时候。这样的患者在中国基层、农村地区比较多。“我们与专家合作,一方面成立了‘一市一科一中心’,就是在地级市选择医疗资源较好的医院开设风湿免疫科,开展风湿免疫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去发现更多需要救助的患者。使这些患者及时获得我们的救助。”陈少波说。

王瑞表示,由于公平医疗、普惠医疗和互联网的优势相结合下,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健康扶贫工作的推动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他认为,优质医疗资源如果能够更适应扶贫当地的具体情况,就能在扶贫的过程中将优质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但这仍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协调。

姜黎滨在发言时表示,目前在互联网和医疗的结合上有一个误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医疗+互联网。也就是说,把实体通过互联网技术联络起来,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才是未来医疗+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马孝武表示,轻松筹一直在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健康扶贫,虽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议,但我们用积极面对的方式,解决了在中国是急需帮助的300万家庭的问题,我们帮助了他们,这对社会的价值可能更巨大。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