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养儿防老”并非唯一选择

记者 田珊檑 周韵曦

2019年02月23日09:01 来源:中国妇女报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

日前,“八旬大爷住院多日,却只有老伴相陪”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老人住院,其子女相互推脱不愿意照料。一时间,网友们纷纷感叹“养儿真的能防老吗?”“老人应该如何养老?”

长期以来,家庭养老一直都是我国城市及农村家庭主导性的养老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一笑曾做过一项关于“养儿防老”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对“养儿防老”观点持赞同态度的老年人仍占主体,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负担。未来,老年人将逐渐降低对家庭养老的依赖程度。

“养儿防老”,女儿角色日益凸显

“女儿很细心,很会照顾和关心我们,在养老这事上,我和老伴都觉得有个女儿真好!”谈起对“养儿防老”的看法,今年65岁的张奶奶说,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儿子女儿都有照顾父母的义务。

过去,“养儿防老”主要是“养儿子防老”“多子多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妇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凸显,相比以往“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责任和重要性日渐上升,女儿和儿子同样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周旅军说,如果只是将“养儿防老”理解成养育“儿子”以求老年生活有保障,那么,这是忽略女儿在家庭中照顾老人的作用。事实上,随着女性在经济地位上的提升,不管是经济支持,还是生活照顾或是精神赡养,女儿在居家养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有专家表示,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由过去的“非正式支持”转向“正式支持”,甚至是“支持主体”。同时,养老也主要由物质支持,发展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共同支持。

“养儿防老”观念逐渐淡化

不仅是“养儿防老”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新一代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逐渐变化。

“儿女不是养老的工具,也不应是唯一的养老方式。”今年55岁的张先生即将步入养老行列,在他看来,养儿防老是中国孝道传统的延续,我国法律也规定了子女的赡养义务。但是,养育儿女也不应该把儿女当成养老的工具,而是能给老年生活带来更多希望,让老人面对世界的快速变化时有更多的“底气”。

“我父亲60岁时,一提到去养老院,就觉得那里暗无天日,子女不孝顺。而我早在十几年前,就想着老了要去养老院。两代人在观念上有挺大的区别。”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朱煦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说,任何问题的讨论都不能和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割裂开来,也不应该和它发展的历史割裂开来。我们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化的时间还不长,过去养老更多依靠家庭的人口积累和物质积累,由子辈孙辈不断的增量来达到养老支持。所以,过去提倡“多子多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物质积累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60岁这个年龄段,即“50后”的老人,他们的养老保障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家庭积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从这一代人往后,养老基本都会在代际之内解决,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养老。

“进入老年后,老年人需要的疾病照料、生活服务、精神文化享受,过去多靠儿女解决,往后可能会靠社会化提供。”朱煦提到,未来社会,各种养老服务会越来越发达,我们原来秉持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将会逐渐淡化。但家庭的概念、我们对家庭的理解、亲人之间的关照和关爱,还会一直延续下去,只是在养老观念和选择上有一些具体模式上的变化。

家庭养老面临新挑战

在“80”后“IT男”张先生看来,在现代社会,“养儿防老”不是养老的唯一和最好的选择。首先,养儿的成本很高,衣食住行、教育等各种费用都需要父母承担。其次,孩子的数量明显减少了,起不到风险分散的作用。另外,还存在孩子不孝顺的可能。况且,现在很多孩子在异地读书、工作、生活,甚至出国留学、定居国外,很难一辈子拴在父母身边。这些新情况都增加了仅靠“养儿防老”的风险。

“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养育孩子,以及工作、买房、生活就已经精疲力尽,他们赡养老人的意愿和能力可能并不匹配。”张先生说。

周旅军分析,由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加之专业护理人员匮乏,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绝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承担起照顾责任。然而,家庭少子化、小型化等趋势给家庭非正式照顾的供给带来挑战,承担居家养老责任的家庭照顾者面临着平衡老年照料和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矛盾,诸多困难亟需解决,甚至导致部分家庭中存在虐老倾向。成年子女作为高龄父母的主要照料者,承受着因照料老人而带来的对自身经济状况、人际交往、社会参与、个人健康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而且,还存在不少的“老老照料”家庭,照料父母的行为给部分老年人带来心理压力,主要困难为身体吃不消、距离太远和时间不够。

“我们经历了人口政策的调整,家中养老比例变成了2:4甚至1:4,而且目前‘80’‘90’正处于职业发展关键阶段,子女的物质积累有的还不如父母的物质积累,这使得老年人不可能过多依靠孩子解决养老的一系列需求。”朱煦说。

完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据悉,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完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应当倡导以社会化的方式支持作为家庭照顾者的子辈,以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周旅军指出,从照顾者的社会支持需求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支持(希望有人分担工作,获得短暂休息)、经济支持(发放补助/津贴)、社会服务支持(喘息服务、免费护老设施)等。因此,有必要以老人所在的整个家庭为服务对象,构建社区援助网络,支持家庭照顾者,以帮助成年子女应对照料中的问题和缓解照料负担。特别需要构建完备的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非正式和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其中,老年社会工作者应该为家庭照顾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从而成为她们的减负者、协助者、政策影响者、教育培训者、资源整合者、调解者、心理治疗者和呼吁者。

王一笑提到,在提倡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体系转变的今天,政府应注重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坚持完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让人们“老有所养”。

“现在的老人都应有准备老年生活的意识,在心理上要接受不只靠子女养老的观念。并且,自己的老年生活要靠自己来把控,不断丰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朱煦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围绕养老服务业深化改革主线,细化了17项具体任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