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从贾宝玉的似傻如狂看癔症

严忠浩

2019年01月09日09: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癔症旧称“癔病”或“歇斯底里”。是一种表现形式多样的综合征,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其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癔症患者大多有癔症性人格基础,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特征,起病常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病程多反复迁延,女性发病较多,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红楼梦》书中贾宝玉有时疯疯傻傻,有时似傻如狂的症状,十分符合现代医学中的癔症。

癔症的四大特征

从贾宝玉的几次发病中,我们可以看到癔症发病的临床特点。

首先,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即常在心理因素或精神刺激下起病,并且一般都不是太严重的精神刺激。如紫鹃戏言“妹妹回苏州去”。宝玉一急,“便如头顶上响得一个焦雷”,“半天不能作声”,接着就大发起来。王太医诊病后说:“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看来当时王太医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其次,癔症一般是发作性的,患者发起来,闹得翻天覆地,过一段时间后,又烟消云散,恢复正常。宝玉第一次发病,大发作只有三天。第二次,不过两天;第三次时间虽前后有三年多,时好时坏,时而糊涂时而清醒,这其实不是一次连续发病,而是许多次断断续续发病,不发的时候他是完全正常的,照样谈情说爱,社会应酬,清醒时居然还能应试中举。可见,在不发病的那一阶段,精神功能并无缺损。这是癔症与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的重要区别。

第三,癔症发作时,症状带有情感夸张色彩,或者是哭哭啼啼,或者是放声狂笑,或者是吵吵闹闹,症状看起来似乎严重,甚至不认爹和妈,不识昼和夜,不能做出正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这类症状,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不常见。宝玉第一次发病时,将身一跳,离地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尽是胡语。这种比“精神病更精神病”的表现,恰恰是癔症的特点。

第四,癔症发病易有暗示性,也就是心理作用的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语和行为影响,越是人多嘴杂,病人发得越凶。如宝玉第一次发病时,起先只是胡言乱语,王夫人和贾母来看他时,反而“拿刀弄杖,寻死觅活,闹得天翻地覆”。第二次发病时,开始只是目瞪口呆,一语不发。后来许多人都来看他,“便满床闹起来”。病人症状不但易受他人暗示,还易受自己的暗示。例如,宝玉听见“林之孝”有“林”字,就高嚷:“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看到陈设的一只金制西洋自行船,便指着乱嚷:“那不是接他们的船来了”,还把船掖在被中,便笑道:“这可去不成了!”这些都是自我暗示的表现。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显然对症状起着推波助澜作用。

什么是“癔症性人格”

癔症是由于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易病个体”指的是有癔症性人格基础的人。现代医学上癔症性人格,又称歇斯底里性格、癔症性格,或者表演性人格障碍。

癔症性人格的最主要特征,首先是情感的不成熟,缺乏理智,往往表现为待人接物凭感情用事,贾宝玉的个性中,这一点很突出。“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一回中,贾宝玉为了逗晴雯一笑,不但把自己的扇子给晴雯撕,把麝月的扇子也给晴雯撕,一面叫“撕得好,再撕响些”,一面还要把扇匣子搬出来,让晴雯尽情地撕。两个嬷嬷道:“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蹋起来,哪怕值千值万,都不管了。”把贾宝玉感情用事,不计后果,任性作为的个性特点,写得入木三分。

其次,癔症性人格的人情感很丰富,易哭易笑、易嗔易悲,但是他们的感情并不深刻,胸无成竹,很容易转变。金钏儿之死,晴雯被逐致死,都与贾宝玉有关。虽然他悲伤过一阵,但转眼就将之抛到九霄云外。黛玉魂归离恨天,对宝玉虽是沉重精神打击,但不久“又见宝钗举动温柔,就也渐渐地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贾宝玉尽管是个多情公子,但用情不专,情感多变,反映了他的情感不成熟的另一个侧面。

第三,好幻想和易暗示性是癔症性人格的另一个特点。贾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这种把鱼、鸟、星、月拟人化的情况,就是好幻想的一种表现。贾宝玉心病发后,为把紫鹃留住,装腔做作,拖延病程,这些都是他性格中的易暗示性。其实,这也是情感不够成熟的表现。

第四,情绪不稳。宝玉第一次和黛玉见面时,问知黛玉无玉,顿时发作起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不要这劳什子”,原因是“家里姐妹都没有,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后经贾母劝住。

第五,对事物判断和推理多从感情出发,言语行为夸张,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具有表演性。宝玉遭贾政鞭笞后,黛玉来了哭得很伤心,宝玉竟忍痛安慰她,说自己是装痛哄他们,好在外头散布给老爷听。宝玉曾对紫鹃说:“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堆灰,再化成一股烟,一阵大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多夸张,多具表演性。

上述贾宝玉的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很符合医学上癔症性人格。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一定精神刺激下,就容易促成癔症的发作,表现为如呆如痴,似疯似狂的疯癫邪魔之症。宝玉从幼年开始一直到22岁出家遁入空门,反反复复,突发突止;发时貌似凶险,好时一如往常,贯穿着全书。性格决定命运,也正是因为贾宝玉的癔症性人格,决定了他的命运,《红楼梦》也是贾宝玉的“命运交响曲”。

癔症的治疗

现代医学也利用病人的“暗示”特点,应用言语或动作,使病人产生心理作用,可促使病情好转或消失,这就是医学上的“暗示疗法”。《红楼梦》中,癞头和尚两次见宝玉,说了一番话,病情顿时好转,实际上就是“暗示疗法”。薛宝钗和贾宝玉婚后,宝钗采取“佯然不理”的态度对待宝玉的病,不像贾母、王夫人那样惊慌失措,大惊小怪,没有暗示的支持,宝玉的病情倒反见减轻。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如采用个别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暗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等。当然,这得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指导下治疗。(严忠浩)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