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寄语——那些离错了的婚

钱某某

2018年11月06日08:39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一个在婚姻登记处工作的朋友曾说,看多了夫妻的离婚,会对婚姻慢慢失去敬畏感。因为,他感觉,去离婚的人,有很多都太随便了。任性者居多,理性者居少。情绪用事者过盛,审慎处事者鲜有。

比如,一对“80后”的夫妻,因为丈夫鼾声太大,要离婚;一对“90后”的小夫妻,因为老公挤牙膏总是从中间挤,而她是从底部往上挤,闹矛盾,离婚;一对“70后”的夫妻,因为丈夫老是将微信“附近的人”打开,她觉得居心不良,离婚;一对“60后”的夫妻,因为在麻将桌上,丈夫帮对家出主意,导致对家和了个杠上开花,气炸,离婚。

离婚、离婚、离婚……大家拎出这两个字时,你能明显地感到,那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一股怨气、半腔怒火。而怨气与怒火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五脏六腑内流窜着不被看见、也未曾被安抚的渴望。

渴望什么?渴望温柔的联结,渴望平等的相处,渴望对方在某些方面的改变,或者说,尽他所能地改变。

但中国式夫妻呢?却总是在这方面交出负分答卷。大家习惯了专注于“我要什么”,而非思考于“他(她)要什么”。我要红花,你给绿叶;我要绿叶,你给轻风……我得不到满足。所以,我委屈。所以,你不好。所以,要离婚。

但他(她)要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也不关心。这是幼稚的。因为,一份成熟的、健康的关系,都涉及三要素:什么?多少?怎样?

“他(她)想要什么”,我大致知道;“他(她)付出多少”,我也能给予相等的回报;“他(她)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大致也是我能接受的方式。这三点做到了,关系差不到哪儿去。做不到这一点,关系就会问题重重。而问题出现,两人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直接将婚姻推到绝境。

一些离婚,在我们看来实在是可笑又可气。两人很不成熟,就像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在玩过家家,玩腻了,一个不爽,就去了民政局。说实话,这不是追求自我,而是过于任性。更不是追求自由,而是瞎胡闹。

他们的关系没有救吗?有救。只要丈夫看见真实的妻子,妻子理解丈夫,通过非暴力沟通,商议出两全办法,关系就能继续。但很多婚姻中的人,都没有去挽救婚姻,而是急着为它安乐死。

钱钟书说,婚姻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进进出出都是常态。不少人早已将婚姻,当成一种体验,而非一个结果。这当然是好事。只是,太多人的离婚,不是关系确实破裂,而是两人无法解决问题,也不想解决问题。

某女性网站曾做过一个专题,称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走高。面对山呼海啸的“离婚”声,一些社会学、心理学专家纷纷开始发出警示:“小心,中国70%的婚都离错了!”

哪里离错了?错的地方,无关财产、抚养权、债务,而是太多婚姻,只是微染寒疾,而非病入膏肓。而这种错离的婚,专家们认为,已经达到了70%。也就是说,每10对离婚的夫妻,有7对本不该离。他们本该过得和谐幸福,而非天各一方,各行其路。

这7种错离的婚,婚姻家庭指导师张文轩认为,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外力干预型。比如婆婆到来后,干预了夫妻间的很多事,婆媳冲突频生,由此导致夫妻离婚。

二是经济困难型。由于没钱,贫贱夫妻百事哀,矛盾层出不穷,最终导致离婚。

三是生活琐事型。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吵闹,最终闹到离婚的地步。

以上三种,都不是婚姻的绝症。如果是外力干预,有条件的,最好分居两处;没条件的,切记两条准则:夫妻关系第一,父母要退居次要位置;为父母的劳动付费,而不是一边享受,一边指责。付费了,有些规则就好说了,长辈自然就懂得界限与分寸。如果是经济困难,但人又不错,那就一起打拼。如果是生活琐事,那就要我们学会倾听、理解、宽容、忍耐,不到最后,不轻易抛出离婚的底牌。

《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中,有一句著名的话: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论是妻子,还是丈夫,在对方激怒你时,你一定要反复在内心念三遍这句话。这样可以让你免于躁怒。

列夫·托尔斯泰则说:已婚的人从对方获得的快乐,仅仅是婚姻的开头,绝不是其全部意义。婚姻的全部含义,蕴藏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当你被小事弄得烦不胜烦,想要开车去民政局时,将这句话在内心默念三遍。这样可以让你去除不必要的怨念。

我们要明白,恋爱时的“哎呀妈呀,他居然说爱我了”“我好想他,整晚整晚都睡不着”“为了他,我什么都愿意”等心悸、甜蜜、不顾一切的心情,以及被照顾、被嘘寒问暖、被搞风搞雨送花送礼物的行为,都是激情。激情不是维持婚姻的根本,更不是衡量一段婚姻幸福与否的标志。

婚姻图的,不过是秩序。在秩序之中,获得安宁。在安宁之中,赢得长久。而对于家庭的秩序感而言,夫妻二人过于感性,或者说,过于情绪化,都是有害的。情绪化本身,就是一种对秩序的破坏。你不要试图在婚姻中惊天动地,也不要奢望一时鲜花着锦,就能四季春风,更不要以为如同灰姑娘,嫁了人,就意味着一切问题的终结,从此,只有幸福,没有痛楚。这是不可能的。你要做好准备的是,在这条通往幸福的路上,慢慢成长,艰难修行,变成一个真正的大人。

(责编:李轶群、许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