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在成都正式发布

2018年11月02日11:08 来源:成都日报

10月26-28日,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主办、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委会艾滋病学组协办的第十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6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发布了《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

会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太生教授等专家对《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主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解读,该指南重点更新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推荐方案和药物、机会感染的诊治、母婴安全管理等内容,并提出全新的艾滋病全程管理理念。

艾滋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种慢性病

艾滋病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人谈到它都讳莫如深。其实,它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艾滋病也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渐渐变成一种慢性疾病,可防可控可治。

小王20多岁,艾滋病发病已近3年,因免疫力低,几乎每年都要住院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治疗几年,他的内心慢慢变得强大起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避免艾滋病,他成为了医院艾滋病志愿者之一。身体健康的时候,他像正常人一样上班,在业余时间,他会和一些公益组织一道去进行艾滋病关爱活动。他整个人看起来是健康的,微笑随时挂在脸上。

但最初进医院时他并不是这样的。市公卫中心感染科主任何盛华记得,小王刚到医院时,眼光是警惕的,也是自卑的。小王的转变和其他病人一样,是从温暖的谈话开始的。在他们进入医院治疗时,都会接收到这样的信息: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病,它和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一样,需要常年坚持治疗。自身的恐惧只能帮助病毒将你打败,而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心态能帮你将疾病控制得更好。

多学科合作

将艾滋病感染纳入全程管理

要让一个艾滋病人正确面对疾病,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仅仅是治疗,就需要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全程管理。

在第十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太生教授提出了新《指南》上多学科合作,将艾滋病感染纳入全程管理的全新观点。他说,“2018版《指南》是我们制订的第四个版本,加入了国内临床实践和大量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最贴近我国艾滋病患者的诊疗指南。”

他指出,该指南除了将多学科合作,将艾滋病感染纳入全程管理重点提出之外,还更新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推荐方案和药物、机会感染的诊治、母婴安全管理等内容。这次修订也是首次把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治疗方案和HIV暴露前预防等写进诊疗指南,包括:对PCP肺炎的一级预防首选SMZ-TMP每天一片的方案;对体重小于60公斤的患者选用每天依非韦伦400mg更小剂量组成减毒保效的方案等。

新《指南》更贴近中国患者

抗病毒治疗的出现和应用将艾滋病变为一种可以治疗但目前尚难以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随着艾滋病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他们还面临着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肾与骨骼疾病等的同时并存,而这些疾病已成为影响艾滋病感染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对疾病进行HIV感染全程管理。

HIV感染的全程管理是指感染者在确诊后,多学科合作团队为其提供的一种全程综合诊治和服务关怀管理模式。全程管理和关注环节主要包括HIV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和预防;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启动和随访,服药的依从性教育和监督;NAD的筛查与处理和社会心理综合关怀共五项。

新《指南》更新的内容与市公卫中心正在进行的医疗行为不谋而合。在该院,像小王一样的许多艾滋病患者接受着抗感染治疗。然而,有的艾滋病患者还合并有肝炎或结核,甚至其他疾病。

让病人摆脱灰暗的心境,远不止如此简单。艾滋病的治疗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受着社会、家庭、个人心理等等因素的左右,“我们不仅是临床医生,还要充当临时心理医生、家庭矛盾调解员、健康科普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从而让家庭和病人都配合治疗,让病人走出心理的困境。新《指南》的发布,对我们临床医生来说,将会获得更多的新技术和治疗手段;对于患者来说,将会获得更加规范化,个性化的系统治疗和疾病管理。”市公卫中心感染科主任何盛华说。

据了解,新《指南》将于今年12月开始正式启用。(记者 余星雨)

(责编:高奕楠、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