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ICU

2018年10月12日16:39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脓毒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疗:

脓毒性休克是以全身性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高达30%-70%,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脓毒症的治疗指南中提炼出明确降低病死率的几项核心内容,形成一个联合治疗的套餐,称之为“脓毒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疗” (sepsis bundle)。通过集束化治疗对脓毒症进行早期干预显著增加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然而多个研究表明6小时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仅为50%左右。临床医生对指南的认知性不够, 而且认知性与依从性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强烈提示急需提高临床医生对指南的认知性和依从性,才有可能最终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基于以上情况,结合我院综合ICU的现状,我们提出改善脓毒性休克6小时集束化治疗达标率项目。治疗改进小组根据“利益、成本、可行性”指标进行对策选定,共圈选出7个对策:1.加强医护人员对集束化治疗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对指南的认识;成立脓毒症快速反应小组;2.加强人员培训,在困难静脉寻求上级医师帮助,一线医生及二线医生互相监督;3.联合床边B超,直腿抬高试验,快速补液试验等辅助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4.加强医护人员对集束化治疗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对指南认识,及时开具并使用抗生素;5.通知转出科室尽早将电子病历系统转至监护室;6.督促护士尽早完成抗生素使用前标本采集;7.同药剂科沟通,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抗生素医嘱以ST开具,药剂科或者ST医嘱报警,及时审核医嘱并发药。

通过现场调研、培训学习、协调会议、新流程实施以及后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标准化流程的发布,正式确立了脓毒症6小时集束化治疗的诊疗流程:1. 成立脓毒症RRT团队;2.创新的概念强化训练,通过各种讲课加强对指南学习,加强首诊医师理论培训,医生、护士、检验科及药剂师达成共识,建立微信平台,促进科室间相互沟通。3. 脓毒性休克6小时集束化治疗的清单革命:为了更进一步推进SSC集束化治疗策略的实施,制定了脓毒性休克的清单,规范集束化治疗。

远程医疗制度:

远程医疗旨在通过使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来传递医疗服务,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联通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跨机构、跨地域医疗诊治与医学专业交流等的医疗活动。远程医疗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给求医问诊造成的障碍,是整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缓解群众医疗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医改对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提出的重要任务。2012年,国务院发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远程医疗系统作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要求“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2014年3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精神,国家发改委、卫计委联合发文,组织开展省院合作远程医疗试点工作。我科相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服务均衡化、优化医疗资源,依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健全的医疗体制和强大的临床医疗能力,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同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开展建设远程医疗,建立国内首家eICU,引领全国远程医疗在重症领域的发展进程和规范化,实现降低医疗成本、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质量、扩大了医疗资源下沉的深度和广大及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病人为中心,推广多科学诊疗模式:

入住重症监护室患者常常有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病情危重且错综复杂,需要多科室通力合作。为了实现以病人为中心、针对患者疾病和身体状况制定最合理的诊疗方案、最优化的治疗流程,以解决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断和诊疗问题,制定多学科协作和支持流程,建立实行ICU医师与疾病相关医师联合查房并进行疑难病例讨论,联合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

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通过建设发展医联体,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运行效率,合理分流患者,逐步建立分级诊疗模式。联合滨江区基层医疗单位,下派科室医务人员,定点定期坐诊全科诊室,负责制定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培训课程及人员配套方案。实现上转患者在院内的接诊、分诊工作及下转患者的康复指导工作,促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供稿)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