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苦炼内功 勤借外力

兴义市人民医院:解决山区百姓就医问题

2018年10月10日10:47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这里是全国脱贫攻坚重地,山地总面积达71%。聚居生活着34个少数民族,7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大山之中、白云深处。这里,是位于贵州西南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相比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优渥的医疗条件,贫困地区患者的诉求更加简单和直接:那就是看病近,花费少。因为深知,拯救一个劳动力就是拯救一个贫困家庭,节约一笔异地就医的费用就是为低保户省下一年的生活费。黔西南州兴义市人民医院这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医院,自启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这项重要工作伊始,就确定一个核心目标:让老百姓免受奔波之苦,在家门口就把病看好。

54岁的精准贫困户王某,30多年前就出现双侧髋关节疼痛,因为家庭无收入来源、一直未能得到治疗,丧失生活自理能力。2016年获医院医联体上级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张洪教授进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现能够上山采茶等维持家庭基本生活,2017年底脱掉精准扶贫户的“帽子”。

不会说汉话的布依族赵大姐,被反酸和吞咽困难折磨好几年,2018年春节前,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消化内科,在远程会诊中心与2200公里外的医联体上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季锋博士面对面交流,被诊断为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现已在医院消化内科行胃底折叠术治疗康复出院。因患肺癌就诊于医院肿瘤病区的高龄黄伯,家属多次建议到大城市治疗,但他却愿意留在医院化疗,因为这里的医护人员特别细心,给了他家一样的感觉,感觉自己不像病人了。

这是医院近年来医疗救治水平提升,病患满意度提高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大山深处的群众看病不再难,我们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改善医疗服务。

苦炼内功 改善救治流程 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提升48%

贵州由于交通情况复杂等原因,多发伤、严重创伤的病人数量居高不下,近年来,医院倡导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大胆改革传统疾病诊疗模式。以前创伤患者来院多数采用专科医师会诊的处理形式,但由于权力分散,逐级汇报,流程太多,分科会诊等诸多因素耗时耗力。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多发伤、严重创伤“黄金1小时”的救治时间,影响了抢救成功率。为此,我们于2016年成立了多发伤、严重创伤协同救治领导小组和救治专家小组(包含复苏重症组、神经外科组、骨科组、普通外科组、心胸小儿外科组、泌尿生殖组、眼耳鼻咽喉、口腔颌面外科、创伤康复组等专业组)。为加强实施工作,还制定了多发伤、严重创伤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衔接流程以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设立协同救治奖励基金,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作的开展。2017年全年收治严重创伤患者166人,死亡率从2015年的31.12%下降到15.06%,抢救成功率达84.04%,提升了48.71%。

除创伤外,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发病广、致死致残率高的凶险疾病,为切实提高对此类疾病的救治能力,全院职工通过半年攻坚,2017年成为贵州省第三家通过国家正式认证的胸痛中心,为黔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患者搭起了“3分钟出车、10分钟内心电图、120分钟内转运PCI”的急救绿色通道,通过胸痛中心联盟,整合周围近30家县级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搭起急危胸痛转诊快车道,带动本地区大幅度提升了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近期,我们又启动了高级卒中中心建设,为地区规范救治脑中风病人再次踏上征程。

从传统的单学科诊疗到多学科联合诊疗的转变,让医院得到了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的关注,在医院创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兴义市创伤救治中心”。贵州省医院协会领导表扬医院开展的此项工作切实做到了“以病人为中心”,为全省今后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范本。

勤借外力 让高端医疗资源精准落地

作为偏远地区的基层医院,我们没有受困于地域和医院的等级限制。通过院士专家医疗卫生援黔行动、东部地区对口帮扶等“政策东风”,积极对接高端医疗资源,留住了院士、博士、硕士,打造了令人羡慕的上级“医联体”。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当代白求恩行动、胡大一爱心行动、美国微笑联盟先后把医院设为定点医院。近两年来,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教授、中国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开拓者汪忠镐院士为代表近百名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先后到医院进行帮扶,帮助医院建立起西南地区县市级医院中第一个胃食管反流病院士工作站,医院还得以在北京、上海、重庆建立起医务人员进修基地,现每年均有40-50名中青年骨干医生到北京、上海的著名医院学习,通过与基金会的合作,医院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以色列的进修渠道也已经打开。

有了人才做坚强支撑,兴义市医院医疗技术得到迅速提高,截至目前,我们仍是贵州省县市级医院中唯一通过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的医院,开展的心脏外科手术、先心病封堵术、射频消融术、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左右半肝切除术、新生儿换血术、脊柱畸形矫形术、椎间孔镜技术、肩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术、断肢断指再植术、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手术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核医学、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产前筛查中心、生殖中心在黔西南州一枝独秀,医院综合竞争力连续八年进入全国县市级医院百强。

上学下帮 远程医疗实现可持续性共享

把专家资源请到了家门口,如何让这种资源得以延续,并惠及更多更基层的患者,医院2015年在贵州省首家通过远程医疗机构技术考评,成为全省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建设的标杆和示范单位。

对“上”,与上海、北京、广州、湖南、贵阳等地上级医联体医院开展远程病理会诊、联合会诊、手术直播和远程医学教育培训。对“下”,与黔西南州内7个医联体县医院及2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远程医疗会诊及远程视频门诊互联互通,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医疗共享。

今年以来,我们开通了对下级医联体医院的远程医学教育培训,开通了远程超声、影像会诊业务。创建了手机端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实现病历数据实时共享,与中东部地区医联体医院,宁波李惠利东部医院、郑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可开展移动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系统和远程教育水平的升级,不仅使少数民族群众在在家门口就能“见”专家,还有效促进了医院与各医联体单位的医疗互动。2017年,医院全年远程会诊量达2463例,成为实现双向转诊,畅通基层医生学习渠道的“助推器”。

通过上述举措,我们基本实现了90%常见多发病不出县的要求,有效解决了边远山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遏制了因病返贫,有力助推地区脱贫攻坚。

在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诊疗能力的同时。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在2017年医院新门诊综合楼修建期间,为缓解停车位紧张的情况,医院党员和干部带头,全体职工实行低碳绿色出行,把车位让给病患。新楼启用后,医院就诊环境大为改善,我们从细节入手,为配合本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现状,方便患者和家属能及时快捷的找到各科室和部门,我们以病患视角为主导,对全院的导向标识进行统一改造,对院内8个楼栋和门诊42个诊室以阿拉伯数字编号,并相应完善了排队叫号系统,让即使不识字的病患,也可以凭借数字顺利就诊。

为优化门诊布局,服务二孩政策,医院在门诊开设了产科一站式诊疗服务,增加了门诊产检室、抽血室;增设了康复医学科门诊、麻醉门诊、伤口造口门诊,为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延伸服务,开设多学科综合门诊,实行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制,并将多学科综合诊疗纳入科主任目标考核,减少了患者反复挂号就诊的弊端,使患者就诊效率得到提高,有效解决了“三长一短”现象。

去年,医院还在黔西南州医疗卫生系统首个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三百余名职工志愿者和院外社工全年不间断在医院门诊及地区下属各县进行导诊、血压测量、健康咨询、医疗扶贫等志愿服务,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老弱病残孕患者也能便捷地使用医院“互联网+” 一站式自助服务平台,实现预约挂号、自助取号和打印检验检查报告,银联卡、支付宝、微信钱包自助缴费、凭条打印等功能。志愿者们还配合门诊服务,为患者提供笔、纸、针线、热水、一次性水杯、轮椅、推车、爱心电话等用品。兴医“黄马甲”得到医院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广受社会赞誉,2017年全年,住院患者对医院综合满意度从2013年的96.64%上升到97.96%,成为黔西南州医疗行业志愿服务的“新风开创者”。(兴义市人民医院供稿)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