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中国新版ITP共识和指南相关诊断方法推荐

2018年09月20日14:42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止血与血栓学组副组长侯明教授介绍。“我国ITP治疗水平在国内大医院是领先于国际的,比美国、英国的理念都要超前。但在基层医院,则和国际水平相同。主要是因为所在地患者的经济支付能力的差距而无法支付部分药物。”

2016年中国ITP治疗共识领先于国际

从2009年开始,2016年版ITP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已经是第四版。它和2018年英文版指南都是在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止血学组的领导下,依据近年来国内及国际上最新临床研究结果与高质量循证医学的证据,结合我国国情并对2012版专家共识进一步进行修订,反复商讨最终成稿。

侯明教授介绍,我国的最新指南与ITP国际指南的最大区别有三点。

第一,国际上的指南,对于ITP诊断都是排除性诊断。而我国的指南,在疑难诊断时建议通过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以及TPO水平监测两项实验来帮助我们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误诊。他表示,2016年中国ITP治疗共识,在ITP的疑难诊断里面增加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来区分患者是不是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如果实验结果呈阳性,由高度提示是免疫性的;如果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够完全排除。另一种就是TPO水平监测,也是在疑难诊断时建议做的。比如说要建议患者进行脾脏切除治疗,在切脾之前必须要做这个监测。如果监测水平不高或是轻度升高,则是符合ITP病症的;如果监测水平非常高,那么患者也许不是ITP,可能是再障或是低增生性的MDS。这两个实验都用于疑难诊断,而不是初步诊断。”

第二,根据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发表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的证据证明,我国新版的共识和指南在一线治疗里首选推荐口服大剂量地塞米松,而国际指南和共识没有做出推荐。

第三,针对激素无效或者复发的患者,我国新版的共识和指南在二线治疗也做了明确的推荐。“由于国际上的指南没有纳入最近十几年中的高水平证据而无法更新,只能根据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意愿去选择。我国的共识和指南,在二线治疗里首先推荐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次选推荐利妥昔单抗,三选推荐了脾脏切除,其他则与国际执业习惯一样选择字母顺序。”侯明介绍。

“因为目前美国、英国和亚洲地区的ITP指南都处于更新阶段,中国的治疗共识和指南与国际相比是超前的,引领了ITP诊断治疗的方向。”侯明进一步强调。

2016年中国ITP治疗共识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2016年中国ITP治疗共识对于ITP临床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表示:“首先在诊断方面,国内推荐的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和TPO水平监测,在国内大型医院以及第三方诊断平台都是常规开展的。意义在于ITP从最初诊断到后期,出现治疗效果不好甚至药物不起作用的现象,医生会怀疑到底是不是ITP病症。通过这两项实验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诊断的正确性。其次在治疗方面。因为中国的医院数量多,水平参差不齐,遵循的指南完全根据医生经验。现在可以根据指南的推荐,在诊断、第一线以及二线治疗方面起到了更好的规范,从而避免了一些不良反应,或者是药物选择上的混乱情况。”

侯明教授指出,目前中国ITP疾病的治疗在省级、地市一级的医院,可以按照最新指南去执行,非常规范。但在基层,存在新指南的推荐力度不足的情况。“因为基层资源比较匮乏,医生缺少外出交流的机会,对新指南的理解和执行存在一些欠缺。未来,对于新版指南要多进行推广和宣传,规范ITP的诊断和治疗,避免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

谈到ITP临床诊断的最大困难,侯明教授坦言因为只能做排除性诊断,所以全世界ITP诊断正确率最高只能达到85%,临床诊断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正确。基于此,我国在进行ITP诊断时根据共识和指南的推荐进行充分地排除。“比如,要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先天性和遗传性的血小板减少以及风湿、类风湿、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疾病都会出现血小板降低的情况,但是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出现误诊误治,给患者遭成痛苦。”

每年九月是ITP疾病认知月,侯明教授呼吁ITP患者人群庞大,公众要多给患者一些关注。同时通过各种平台和公益活动进行宣教,全面普及ITP疾病知识,让更多患者受益。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