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寻求自我认知 容易接受暗示

觉得星座很准,上当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语沐心理创始人 潘笑楠

2018年09月13日08:23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12星座的性格分析”“哪个星座才是你的真爱”“狮子座近期运势预测”……网络上这样的链接很多,总是会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微博上各种星座运势的创作者很多都坐拥几万甚至上百万的粉丝。

尽管大部分人都知道星座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但仍然乐此不疲,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因为星座中的性格分析看起来“有点准”。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如此配合地“对号入座”呢?

星座的魅力,关键在于满足了人们了解自己的需要。自青春期开始,人就执着于探究真实的自我,渴望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星座的性格分析恰好满足了我们对自己的这点好奇心。尤其是每个星座的介绍中都会详细说明我们性格的优缺点,并给出具体的指导,比如适合的职业或匹配的恋人等,这些明确的建议刚好能满足我们,尤其是青少年对自我认知的需要。

当然,星座的内容还符合我们天生的从众心理。研究发现,我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我们仍然会认为它真实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这种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这个现象最早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的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发现。他给一群参与者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我们不放来试一试。你是否如下所说:你有比较强的自尊心,也常常会自我批判;有时会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许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经常无法全部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时没有外表显示的那么从容……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描述非常适合自己,那么你中圈套了,因为其实这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尤其当我们处于情绪低落、失意的时候,此时生活的失控会让我们更加缺乏安全感,从而增加心理的依赖性,更容易受暗示。所以,我们往往更容易在迷茫的时候点开星座预测的链接,想依靠“天意”来解决生活的谜题。

再有,星座文化也是一种社交模式。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被别人接纳,因此,即使不相信星座的人,为了迎合朋友或者寻找谈资,也会多多少少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容。时间久了,在暗示和强化的作用下,慢慢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责编:李轶群、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