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还钱容易,还人情难

受人恩惠会产生强烈的亏欠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小倩

2018年09月07日13:57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小丽是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女儿且收入不高,每个月扣除房租水电和孩子的生活教育费用所剩无几。收入较高的表弟想要接济一下表姐,有时会给孩子买些衣服和文具,也提出由自己支付孩子的学费。但小丽不仅拒绝表弟出学费的提议,且不论表弟给孩子买了什么,小丽都会买更贵重的东西还回去。慢慢的,表弟就不敢再帮助表姐了,因为帮忙反而加重了表姐的负担。

小丽对表弟帮助的拒绝很有代表性,体现了中国人情社会中对人情债的强烈焦虑感。“天下最难还的债是人情债,天下最难报的恩是父母恩”道出了大部分中国人在人情关系中的某种共识。为何中国人普遍对人情债如此焦虑呢?

在所有文明社会中,人际交往都遵循互惠原则,这是指如果接受了对方的付出和好处,就应当尽量回报。中国文化中非常强调知恩图报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更加强化了互惠原则中受惠一方的回报成本。所以一旦受人恩惠,随之而来就是内心的亏欠感,对于别人的任何要求自己都很难回绝。这种强烈的亏欠感,以及伴随而来的身不由己、无能为力是很多人害怕欠人情的原因。

还有,生活在儒家传统文化、耻感文化、社会取向的人情社会文化的影响之下,中国人普遍重视面子,极其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人情债之所以让人焦虑,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国文化中,欠人情本身会使自己在社会评价中处于低人一等的位置,因而也是很丢面子的事。所以很多人宁愿选择吃苦头,也不愿受人恩惠。

但就个体而言,如何面对人情债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互惠焦虑”的程度是预测一个人对人情债态度的指标。浙江大学周欣悦教授研究发现,“互惠焦虑”水平高的人更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恩惠,被迫接受后也会倾向于尽快还清来解除焦虑。建议大家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和尊重不同的人在人情关系上的界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哪怕是一番好意,也要视对方的意愿来决定是否给予。

测测你的“互惠焦虑”

每道题请按“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不好确定,4=同意,5=非常同意”打分,加总后除以题目数算出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互惠关系给你带来的焦虑感越高。

1.如非必要,我不会请求帮助,以免亏欠别人;2.通常我不接受帮助,除非我确信我能很快还清所有的人情;3.一个人如果不能偿还相应的人情,就不该向朋友寻求帮助;4.如果我不能报答别人的帮助,我就避免请求帮助;5.当有人提出帮助我时,如果我不能偿还相应的人情,我通常会拒绝接受帮助;6.我不愿意请求帮助,因为那样我就不需要考虑我能给什么回报;7.当我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担心该如何报答他们;8.我常常害怕我不能及时回报别人的帮助;9.我担心如果我没有回报别人的帮助,人们会怎么想我;10.有时候,我觉得我太过关注如何报答别人的帮助了;11.当我欠了人情的时候,我感到焦躁不安。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