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六个方法和塑料说再见

2018年08月27日07:37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澳大利亚每年的塑料垃圾超过1.3万吨,虽然禁塑令在实施中,但民众接受度并不高。研究认为,要想如澳大利亚政府期望的那样——在2030年之前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需从行为科学入手,对民众的行为和意识产生更深层的影响。

  塑料用途广泛,很多一次性消费品都是塑料制成,它可塑性强、耐用、防水且价格便宜,仅靠禁塑令、征税和技术研发是不足以让人们产生根本性改变的。比如受到很多研究者追捧的技术手段,包括提高回收技术、用藻类或者淀粉制作可生物降解塑料,用小蜡冥或者突变细菌“吃掉”塑料废物等等,这些手段进入市场缓慢又成本高昂,且有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消耗问题,用它们来促进限塑会很缓慢。

  其实,我们周围已经有能替代一次性产品的可重复利用品,关键在于如何让群众形成使用它们的习惯。该研究认为,应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手段,从政府和企业出发,利用行为科学能为限制塑料提供一条路径,鼓励民众改变行为习惯,造福环境、社会和经济。

  媒体关注和社会规范。研究发现,仅通过一些宣传活动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通过媒体关注环保和政府宣布一些社会规范(可接受行为的不成文规则),可以提高公众对某个问题的认识,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

  赋予个人权利。给个体赋权,让每一个人感到自己行为的改变会影响很重大的问题。比如,模仿可持续行为,使用环保杯或者蜂蜡包装。

  金融抑制措施助力。在保护环境问题上,小额度的金融抑制措施是很好的助推策略,比如爱尔兰著名的对一次性塑料袋征收“塑料税”;很多咖啡店为自带杯子的顾客打折等。

  改变默认习惯。在超市和商场,我们习惯了伸手扯一个塑料袋或在收银台附近直接拿塑料袋,这是一种不经思考的默认规则,我们可鼓励零售商更改政策来实现对默认规则的改变。在日本超市,收银员每一次都会询问顾客是否需要塑料袋,6个月后日本超市塑料袋的拒绝使用率提高了40%。同样,除非顾客点名要,否则不给饮品配吸管。

  在关键位置反复提示。减少民众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依赖还有一个力度大且简单的方法,即在重要的地方、常去的地点、经常可见的位置,如停车场和单位,张贴提示,时刻、反复提醒人们带上自家可重复使用之物。

  制造商多生产环保品。消费需求可促使制造商生产更方便的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像可折叠咖啡杯、金属吸管等。企业可以通过引入产品共享方案,使得可重复使用的商品更容易获得。

  不过,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比如可重复使用的咖啡杯在办公室或者咖啡店行得通,因为同一批顾客会定期光顾,但在画廊或博物馆不适用,因为来客每天都不同。再比如,要想在全国逐步淘汰塑料,可从提高人们携带可重复使用产品的宣传活动开始。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民众买账,并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之后,再实施禁塑令,会更顺利。(陈 欣 编译)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