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关爱儿童心理健康 家长应理性选择创新教育模式

2018年08月03日13:43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近日,北京八中与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相继开展了“超常儿童早期培养项目”筛选活动,受到学龄家庭的广泛关注。以北京八中为例,2018年超常儿童早期培养实验项目计划招收120人,报名者却超过了12000人。录取比例不到1%。

其实,如此竞争激烈的培养项目并非人人适合。北京八中更是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提示:“此项目是针对智力超常儿童的早期培养项目,选拔与检测都是针对智力超常儿童进行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孩子自然良好的成长,请家长理性客观把握。”

超常儿童只占人群分布的3%以内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闪光点和特别之处,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超常儿童”。超常儿童一般在儿童群体中的比例在1%至3%左右。虽然超常儿童在人群中分布比例很小,但就我国儿童的绝对数量看,数量并不少。根据最近的人口数据,我国18岁以下超常儿童总数高达600万。

“广义的超常儿童是指在某个方面比一般同龄人具有优势的孩子,目前超常教育主要针对的是狭义上的超常儿童,即那些在认知能力、学业成绩方面比较突出的。”施建农解释,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观点,一个儿童只要在心理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表现比同龄人的平均表现高两个标准差,或高于比自己大两岁的儿童的平均表现,那么他就可以被认为是这个方面的超常儿童,“事实上,在心理学界,一直认为超常儿童的表现可能是多样性的。也就是说,只要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色并超过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以上就可以认为在这方面属于超常。”

很多人喜欢直接用智力测验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是否超常,认为超常儿童是那些在智力测验上得高分的人,智商测试结果在130以上的儿童被认为是超常儿童。

常态儿童并不能通过培训变成超常儿童

每年“超常儿童”筛选活动启动之时,各种名目繁多的大脑开发、智商提升等相关内容的课外辅导班就会应运而生,声称可以帮助儿童通过超常测试选拔。其实,这种培训班很大程度上只是起到了帮助孩子认识题型,通过做题提高分数的作用,增加了儿童的课业负担,使家长更为焦虑,对孩子自身成长毫无任何用处。

施建农指出,天才不是培训出来的,辅导机构培训通过测试的孩子属于‘伪超常’,在后面的试读过程中一样会被淘汰。没有必要为了让孩子进入超常项目而强行培训。伪超常儿童接受超常教育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害了孩子,家长在选择教育途径时要慎重。

超常儿童具有发展早,发展速度快,学习能力强,记忆力好,思维能力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们掌握同样内容的知识需要的时间明显少。由于课堂上的内容对他们而言太简单,40分钟的内容他们可能只需要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于是在剩余的时间无所事事而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说话,所以他们经常被当成问题儿童处理,有时候因为上课不听老师讲课,课堂上的要点没注意到反而成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的儿童需要因材施教。施建农认为,“超常教育”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目的是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超乎常规的教育”。实际上,超常教育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

因材施教,常态儿童也能享受超常教育成果

孩子的成长不能像军训一样齐步走,一定有孩子走得快一些,有的慢一些。不同的孩子应该实行因材施教,得到最合适的教育。超常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适合所有的孩子。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施建农教授发现常态儿童应用超常教育研究成果也能取得非常好的进步。施建农教授曾经为西城区一所排名较为落后的公立中学提供教学改革科研支持,三年后,这所学校在不改变师资、不改变学生来源的情况下,成绩由西城区排名33名提升到10名左右。这个教改实验充分证明了常态儿童教育完全可以应用超常教育研究成果。

目前全国已设置部分超常儿童的教育实验班,例如中科大少年班、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北京八中、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中科青云实验学校等。其中,中科青云实验学校由施建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校长,北京八中少儿班前负责人赵大恒担任教学副校长,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实行弹性学制、分层与混龄教学,提倡个性化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马晓慧)

专家简介:

施建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丹学院研究生导师,国际杰出人才研究会创始人之一,曾任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亚太地区联合会主席。

(责编:马晓慧、赵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