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急救医生的一天:奔波在生死线上

张苗

2018年08月01日14:13 来源:钱江晚报

早上8点18分,值班室内电脑的警铃声响起,余建锋迅速拎起30斤重的急救箱,招呼着急救团队钻进了120救护车中。

“灯芯巷,有老人摔倒。”余建锋和司机交待完,急救车就响起了报警声,从杭州市一医院急救点直奔目的地。

急救医生的一天,就这样从急救出警开始了。

家住七楼没电梯

大爷上医院只能呼叫救护车

对于余建锋来说,他是老小区装电梯的坚定支持者,“从我们工作角度来看,老小区装电梯太有必要了。”急救,时间就是生命。

昨天早上的第一次急救,就发生在杭州灯芯巷这样的老小区。一位家住7楼的72岁老大爷因为摔伤打的急救电话。

余建锋拎着医疗箱,三步并作两步地在楼梯上大跨步跑起来,两位担架工提着铝制可折叠的铲式担架跟在他身后。

三个人从1楼赶到7楼只花了2分钟的时间。

敲开门发现老人的病情不算危急,余建锋这才有空擦了擦额头的汗。

老人是在四五天前外出时摔倒的,当时他还能自己走回家,可休息了几天,腿和屁股的疼痛一直不见好,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从7楼下楼再前往医院那是难于登天了,没办法只好向120寻求帮助。

初步判断不是骨折,可能是肌肉组织拉伤。接下来就是把老人从7楼搬抬到1楼的任务了。

担架工熟练地把老人在担架上固定好,上楼时不难,可要抬着老人下楼问题又出现了,老房子的楼梯间比较狭窄,过道上时不时还堆着住户的杂物,几个人花了将近10分钟,才把老人抬进了急救车,担架工后背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心脏骤停患者突发

第一时间心肺复苏最重要

把老人送到浙医二院后,余建锋和钱江晚报记者聊起了天。

“我们辛苦点没事,这是工作嘛,最遗憾的是做了所有能做的事,还没把人给救活。”哪怕已经当了十多年的急救医生,余建锋还是不忍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两周前,同样是8点刚过,余建锋接到了通知赶到一个老小区。

报警的是老人家属,说老人早上没有起床,怎么也摇不醒,好像没了呼吸。

虽然之前家属报警并已接受且按照调度员指导给老人做了心肺复苏,但余建锋到了现场后,通过迅速判断,老人已经没了生命体征,随即余建锋急救团队接替其家人轮流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可一次次地按压并没有换来奇迹,在空调房里,余建锋和工人的衣服全湿了,可接近一小时的心肺复苏之后,老人的脉搏还是没有回来。

“判断是心脏骤停,来不及查找原因,必须马上心肺复苏。”余建锋说,如果病人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到6分钟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

做过的急救太多,余建锋会忘记太多次急救发生的地点,甚至记不住急救病人的体态容貌,但是每次急救成功后的成就感,以及偶尔的遗憾,是最让他记忆深刻的。

“有些家属拨打120的时候,病人已经走了几个小时了,我们赶到的时候身体僵硬,人都冰凉了。”余建锋说,急救医生做久了,会有一种宿命的感觉,哪怕身体看上去健康的年轻人,突发急症时也是说倒就倒。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希望培养自己才6岁的孩子从医,“救回一条命的时候,就是我们医生最大的幸福。”

喝酒、夜宵之后

各种伤病呼救电话增多

中午12点40分,电脑警铃又一次响起,刚想休息下的余建锋马上切换到工作状态,在白塔人家,两辆电瓶车相撞,有人骨折。

不到20分钟,急救车赶到现场,一个中年大妈坐在路边,左手手肘处都能看到骨头已经被撞到变形,余建锋从急救箱里拿出夹板和纱布,将她的左臂固定好。

不到3分钟,大妈就被抬上了急救车,很快送到了浙医二院滨江院区的急诊室。

“今天白天看上去不是很忙。”在日前白天的值班里,余建锋还帮助两位病人进行转院,没有处理非常危急的病人,这些出警任务对他来说太过简单,“到了晚上,事情可能就多了。”余建锋说,晚上喝酒、夜宵之后,各种伤病的电话就会响起。

夏天,120接警什么疾病最多

今年入夏以来,杭州创伤、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的报警量稳居前三,分别占了总接警量的32.93%、9.94%、9.34%。

接下来排名靠前的分别是中毒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分别占比5.70%以及4.64%。

查阅杭州市120急救中心近三年接警数据,入夏后的前三名占比变化不大。如果按时间来划分的话,从晚上6点到早上8点这14个小时里,接警量、出车量要比白天10个小时里高出20%。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