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夏天来临,请预防“热中风”

2018年07月16日09:36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病,它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零度以下的严冬,一个就是32℃以上的盛夏。有研究表明,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脑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热中风”。

“热中风”是怎么发生的?在夏季高温天气里,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可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从而损伤脑血管内皮,影响脑部血液的供应。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夏季有可能比寒冷季节时稍低,如果此类患者依旧按照冬天的剂量服用降压药物,易出现头晕、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再加上空调风、喝冷饮等造成的冷热不均,“热中风”自然成了暑期的高发病。

预防“热中风”,夏季多补水。具体而言,1.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和降血脂药,多吃些能软化血管和降血脂的食物,并科学地安排夏日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2.由于夏季出汗多,老年人要“多次少饮”地补水,防止血液浓缩。盛夏时节人即使不动也会大汗淋漓,造成体液消耗过多。如不及时补水,就容易血液浓缩、血流变缓、诱发血栓,不但易堵住脑血管,诱发中风,还易堵住冠状动脉,引发心绞痛。老年人对体内缺水的反应能力降低,不能等到口渴时再饮水,因此要“多次少饮”。

3.夏季避免贪凉。在冷和热两种环境转换时,人体会有应激反应,血管收缩。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7℃~8℃为宜。用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要频繁出入空调房。电风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吹。

发生“热中风”,大多是气虚。中风后,患者容易出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流涎;言语不清、答非所问、胡言乱语、痴呆;眩晕头痛、大小便失禁、失眠健忘等病症。中医理论认为,中风的主要病因为虚、火、风、痰、气、血,其中气虚为形成中风的根本,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在中风的急性期、恢复期大多兼有风痰上扰的表现。因此,根据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治疗中风应该以益气活血、祛风化痰、通络为主。

以此为依据,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人体的阳气分为十成,之所以中风后出现偏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是因为身体缺失了五分的阳气。如果把缺失的五分补回来, 中风就能恢复,所以把黄芪作为君药,发明了传承至今的补气活血、双管齐下的经典名方——补阳还五汤。

时至今日,补阳还五汤又有新的发展,例如以黄芪、水蛭为君药,黄芪补气、水蛭逐瘀,以活血祛瘀的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为臣药,佐以刺五加、桑寄生补肝肾、壮筋骨,以治筋骨痿软。多药合用可治疗中风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症。▲ (余 霖)

(责编:许心怡、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