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真正把健康中国战略落细落实

北京市第14期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 曹文军

2018年07月12日10:40 来源:北京日报

  当前村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乡村医生队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也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影响了村卫生室服务的可及性以及卫生服务提供的效率。影响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乡村医生体制外身份降低了职业归属感和使命感。由于我国卫生系统人事编制仅下沉到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体制外的身份导致财政拨款和制度建设缺乏依据,从而影响收入、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村医体制外的处境和所要承担的体制内职责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村医心理的不平衡,降低了其对职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降低了村医的职业吸引力,导致“招人难”。

  二是收入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医疗卫生人才难以扎根农村。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承担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公益性职责。北京市实施政府购买政策对村卫生室给予补助,但补助水平不高,稳定性和延续性较差。部分村医兼做他业,无法专职专心地为村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具有一定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人才也难以真正扎根农村,导致优秀人才“留不住”。

  三是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乡村医生作用的发挥。乡村医生处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卫生行业管理体制交汇的末端,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乡镇卫生院及村委会在村医队伍建设中各自应担负的管理职责难以明确,制约了乡村医生作用的发挥,也导致村医“用得上”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就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有如下对策思考:

  一是解决乡村医生的身份定位和隶属关系,实现乡村医生“招得来”。可遵循“区聘、乡管、村用”的原则,将乡村医生纳入卫生行业体制内的制度设计框架中,聘用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或者在卫生室连续执业若干年且考核优秀的村医,并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各区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基础上,按照服务人口、地理位置等因素统筹分配并优先用于乡村医生;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边远山区倾斜,实现乡村医生全覆盖。

  二是完善有利于提升服务能力的适宜机制,实现乡村医生“留得住”。(1)完善村医收入结构,将诊疗费用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在不增加村民负担的基础上,确保村医基本医疗服务的收入,同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对于村医收入的补助力度。(2)加大对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改善乡村医生的执业环境。(3)鼓励村委会根据本村的经济情况和村医开展工作情况对村卫生室的水、电、暖等运营成本给予补助,增强村医的组织归属感,确保稳定和可持续发展。(4)加大对乡村医生培养培训的支持力度,制定符合村医实际的培训模式。(5)探索完善市级或区级医院医生的基层服务制度和青年医师志愿服务基层的激励政策,鼓励对口支援带教和巡诊服务。

  三是全面落实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乡村医生“用得上”。稳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农村卫生服务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分配,把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统一体,逐步完善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为乡村医生作用发挥搭建有效平台,有效促进各项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应不断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和统筹力度,建设一支“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医生队伍,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真正把健康中国战略落细落实,为实现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许心怡、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