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农村“厕所革命”不能流于形式

何勇海

2018年07月09日08:28 来源:中国妇女报

  近日,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中央高度重视并不断出台相关方案及措施的农村改厕,在一些地方却“变了味儿”,出现了半吊子的“尬厕”——没墙、没顶,只有个蹲便器。记者在山西娄烦县的一些村庄看到,房前屋后、乡间路边、山坡沟里,没有围墙、没有顶棚、裸露在外的蹲便器随处可见。有村民说,“村里到处都是蹲坑,没有一个能用”。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意在通过改善厕所设施,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和传播,同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像娄烦县这样的农村厕所改造,连最基本的功用都达不到,除了劳民伤财,还有何用?

  一些村庄的厕所改造,为何会改到这步田地?从表面上看,当然是缺钱。娄烦县卫计局一负责人说,改厕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各出1000元,建好一个厕所不到3000元,市级财政能保证,但县级财力捉襟见肘,所以厕所只建成了地面部分,围墙和顶子需要村民自己负担。这听起来振振有辞,但实际上,缺钱并不是娄烦县改厕乱象的根源。新华社记者在一些村庄看到,有的村民家门口两边就有三四个蹲坑,村里道路边上也分布着蹲坑,还有的被安在了山坡和沟里。一些村民不解,为啥改个厕所却建成了人均一个蹲便器的半吊子工程?笔者以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当地政府追求的是完成厕所数量而不是质量,所以人均一个蹲便器,随处乱安。

  这种近乎于荒唐的形式主义,反映的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性既不理解,更不重视,所以只搞表面工程,甚至为完成指标胡干乱干。与娄烦县的形式主义不同,另一种“变了味儿”的“厕所革命”也值得警惕,有的地方在农村花巨资修建所谓的“五星级”厕所,这种华而不实的做法其实是浪费公共财政,同样也是要不得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才是农村“厕所革命”的应有姿态。

  对农村而言,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因此各地都应对流于形式的农村“厕所革命”说“不”。相关部门在检查验收这方面工作时,不能只听汇报、看看台账,也不能仅仅走访下级安排好的检查验收点,而是要普遍性地详查实情、细听民意,对弄虚作假者予以严肃追责。同时要多渠道筹集、充分保障改厕资金,尽量让农民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比如鼓励农户以材料或出工等形式参与。

  只有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因地制宜,办法上群策群力,农村“厕所革命”才能见实效,受农民欢迎,助乡村振兴。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