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过好初老期,开心后半生

2017年09月13日08:51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副秘书长 胡乃文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

不用上班了,却莫名其妙每天起得越来越早,睡眠也越来越轻;每天开始担心长斑、细纹,担心头发变白、脱落;看书时拿得越来越远,这样才能看清楚;做的饭菜明明自己觉得咸淡可口,可儿女们却喊口味太重;想帮儿女们减轻压力,全身心投入地带孙儿,却战战兢兢,生怕小孩子有什么闪失而无法交代……以上是不少中老年朋友的心声,不知从何时开始,他们似乎没有兴趣和热情去开展新的生活,暗暗怀疑自己是不是真老了,不如从前。其实这是初老期的适应困难现象。

何为初老期?简单理解就是由中年期步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人生季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一般45~59岁为初老期,60~79岁为老年期,80岁以上为长寿期。初老期最易被感知的特征就是身体和大脑功能逐渐减退,如视力下降、听力减退、记忆力下降,以及触觉、嗅觉、味觉敏感性减退;也可出现腿脚行动不如从前、反应迟钝等表现,各种小病也频频出现。除此之外,一些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使这个过渡期变得更加艰难。在部分家庭里,子女由于工作和学业等原因不在父母身边,以致家庭成为“空巢”,初老者就更容易出现孤独、空虚等体验,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无价值感。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曾为大女儿即将上大学离家而忧心忡忡,当众落泪。

大部分初老期人群在情绪上容易暴躁易怒、烦闷不安,有的还可能会情感麻木,表情淡漠。但在现实生活中,同是处于初老期阶段,有的人仍能精神状态旺盛,壮心不已。如何顺利渡过初老期还能宝刀不老呢?

首先,要理性客观地看待初老期,学会接纳并积极改善。要尝试承认身体机能下降的现实。但接纳并不意味着妥协,接纳的同时还要有积极改善的信念。初老期并不是衰退的信号,而是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

其次,不断学习新鲜事物,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保持与社会沟通顺畅。很多人选择去就读老年大学,学习一门新的专业,或者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非常值得提倡。还有一些人选择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不仅能够发展兴趣爱好,建立稳定的交际圈,还能接触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还有一些勤奋的初老者虽然退休,但去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满足内心的被需要感,从而减少无助感。

如果子女也能给予父母更多的陪伴与耐心,帮助初老者适应身体改变以及新鲜事物,鼓励他们发展兴趣,就更有助于初老者适应新生活。现在很流行共享单车,很多初老者通过请教家里的年轻人或者自学,能很快学会如何使用骑行APP并付费使用。

有研究表明,在老年群体当中,人际关系是决定其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初老者要尽量与朋友、同事、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当面临“带孙焦虑”时,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子女和孙儿身上,要多参加活动充实自己的社交圈。

初老期是人生下半场的开始,此时身体还不错,通常小有积蓄,时间似乎也不再匆忙,可谓人生的黄金时期,若经营得当,人生会更加精彩。

(责编:聂丛笑、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