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丹麦人为什么最幸福

2017年08月27日08:52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系主任 迟毓凯

丹麦,这个总人口只有570多万的小国,在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多年被评为“最幸福国家”。本期,《生命时报》记者带你一起探访丹麦,取取幸福经。

幸福写在脸上

走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街头,迎面而来的陌生人会不时问候你,从他们温暖的笑脸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被幸福笼罩的国度。记者在丹麦居住多年,体会颇深。

看病方便不用花钱。曾任奥胡斯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尼尔斯哥特·鲍尔威先生,今年81岁高龄,身体健硕,常与妻子手牵手散步,还举办各种宴会,过着甜蜜的生活。鲍尔威的妻子向记者透露幸福的原因:“我最近做过一次大手术,一分钱都没花,幸亏丹麦医疗是免费的,否则手术费用会让我倾家荡产。这些福利是我们晚年的保障。”

安度晚年养老无忧。除了看病不花钱,鲍尔威夫妇每月还领养老金,享受老年公寓、专人护理等老年服务。丹麦宪法规定,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赡养老人,减轻了儿女的负担。此外,丹麦人没有让老人照管孙子的习惯,如需照管,要提前预约,这样不会给老人造成压力。鲍尔威补充道:“我认为幸福就是和妻子过着简单而有趣的生活,有大半年时间我们都在海边的夏屋度过,除除草、浇浇花、游游泳,没有什么操心的事儿,每天都很美好。”

注重个性快乐教育。丹麦六年级以下的学生几乎没有作业,更不需要“补课”,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考试。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重点是在玩中学习,给孩子自由玩耍和想象的空间,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稍大些孩子的教育偏重个性培养,发展其兴趣爱好及特长。丹麦人对学业的态度很放松,绝不强制,学生们可自行安排学业。很多学校的招生标语是:“按照你自己的速度来上学。”在丹麦读本科和硕士没有考勤,上课与否完全靠自愿,也不规定毕业时间。已经拿到硕士学位的杰斯卡说:“我用了5年拿到硕士文凭,因为2年毕业对我来说压力太大了。上学归上学,我还需要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丹麦从小学到硕士学费全免,上幼儿园虽然每月需缴学费2000~3500克朗(1克朗约合人民币1.035元),但家长会得到相应的政府补贴。宝宝出生后,丹麦政府会持续发放补贴,金额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8岁成年后的补贴约为税后4500克朗/月,足够独立生活。因此,很多丹麦孩子成年后会搬入学生公寓。刚刚高中毕业的安娜说:“离开父母简直太自由了,独自生活后,我与父母的关系好多了,都过得很快乐。”

工作生活乐享平衡。丹麦人工作几乎没有压力,他们深信“工作是为了生活,度假后才能更好地工作”。丹麦人一般每年有5周带薪假期,可自行选择休假时间;待产妈妈还享有特殊假期,一般产前1~2个月可以开始休假,宝宝出生后,父母可以同时或轮流休假,双方产假总共52周,拿产假薪水。此外,上班族也轻松自在,也许因为他们从事自己热衷的事业,也许因为“咖啡时间”,大家边喝边聊,营造了和谐的工作环境,看似浪费的“咖啡时间”,却创造出高品质的工作成果。

诚信度极高

长期致力于研究幸福的专家马伦·里达尔认为,丹麦人的幸福感来源于诚信。丹麦是诚信度极高的国家,80%以上的人相互信任。在丹麦,占小便宜简直易如反掌,但几乎没人这样做。丹麦有从不关心乘客买票与否的公交车和火车司机;有自取自买的花果蔬菜摊;有摆在店门外无人看管的日用品和服装……丹麦人会本着道德准则,积极创建和谐诚信的幸福社会。

里达尔认为,当富人付高税扶助穷人时,人们也会快乐。高税收缩小了丹麦的贫富差异,失业者得到足够的失业保险,就连流浪汉每月都可以拿到最低生活救济金。“穷人不太穷,富人也不过富”造就了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减少犯罪的发生,提升了丹麦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丹麦社会学者约翰·理查德和杰弗瑞的一项研究表明:90%以上的丹麦人有机会改变自己不满意的生活。这些对生活不满的人通常没有找到人生目标,或者没有选对职业和配偶。按照丹麦人直爽的性格,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做,不爱的人要马上放弃,不开心的工作要尽早辞掉,他们不满足现状时,通常会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直到找到幸福快乐。

哥本哈根幸福研究院首席执行官、全球幸福研究专家迈克·维金,在《丹麦人为什么幸福》一书中,用丹麦语独有的词汇“Hygge”(音“嘿格”)诠释了丹麦人的幸福感。Hygge没有具体定义,无关金钱,无关名利,而是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可以是美食、温暖、甜蜜,可以是舒适、随意、自然,也可以是知足、感恩和归属感。朋友相聚时手捧热咖啡的亲切交谈;冬日里围坐在壁炉前的亲人团聚;周末窝在家里读一本喜欢的书……丹麦人都会称之为“Hygge”。迈克·维金说:“与其说幸福来自偶尔降临的鸿运,不如说来自每天的感恩。”回归初心,细心体会,幸福就会靠得越来越近。

幸福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日渐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人的幸福指数稳步上升,但与丹麦存在一定差距。对此,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系主任迟毓凯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层面。

就社会层面而言,国民经济条件虽然大步提高,但部分民众在养老、医疗等未来保障方面仍有困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幸福指数。另外,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公平性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幸福感。个人层面上,经济、健康、受教育程度等都会影响国民幸福感。对此,迟毓凯给出了4点建议:

1.能赚钱会享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攒钱,然而赚钱和攒钱本身并不是幸福感的来源。迟毓凯建议,进入小康生活水平的中产阶级家庭,可以考虑适当转变消费观念,进行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会攒钱也会花钱,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2.花点钱“买”时间。做感兴趣的事所花时间越多,人就越幸福。迟毓凯说,时不时打出租车来代替乘坐拥挤的公交,使用洗碗机、扫地机等代替亲自做家务,都能省下时间去做更多感兴趣的事。

3.看细节懂欣赏。丹麦人常说:“幸福是自己创造的。”生活充满了简单的美好,学会关注事物积极的一面,善于发现那些温馨的瞬间,放平心态,感受幸福。

4.从小培养美德。丹麦人幸福的主要原因在于良好的国民素质和极高的社会诚信度。从孩子的教育开始,注重善良和美德的培养,教他们如何与人为善、充满正义感,这样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荷芃 海若)

(责编:崔元苑、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