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吃饭不能用嘴,只有放鼻胃管一条路吗?

记藏区的第一例内镜下胃造瘘术

2017年08月05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我到拉萨援藏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做了大量的内镜操作,开展了很多新技术,为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但是有一项操作却迟迟不能开展,让我在临走之际感到有所缺憾。这项技术就是内镜下胃造瘘术(PEG)。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进食不仅是维持生命的需要,也给人带来视觉及味觉的享受。然而在多种疾病状态下,很多人失去了经口进食能力,导致营养不良,严重时出现全身衰竭。

据不完全统计有1/3的恶性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无法进食,而很多神经科的疾病比如运动神经元病,脑血管意外(脑梗死或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帕金森病、老年痴呆也会导致病人无法经口进食。

在过去这种情况下医生往往需要通过胃管给予患者营养。但这类管道放置时间有限(一般在3-4周就需要更换),且会给患者带来鼻咽部及食管的强烈不适感、甚至出现粘膜糜烂、出血,引发误吸和呼吸道感染。从心理角度讲,留置胃管会影响病人的外貌,导致病人无法出门和参加社交活动,因此不适合长期需要管道喂养的患者。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就是针对这些病人出现的一项技术,医生在胃镜帮助下在患者腹部穿刺出一个小孔并放置入营养管道,通过这根管道可以为患者提供营养。

该技术只需要局部麻醉,操作简便、快捷,降低了患者的风险和术后并发症。PEG管较普通的鼻胃管耐用,放置时间多在1年以上,消除了患者鼻咽部的不适感,兼具一定的美容效果。

患者置管后可以在家“自我喂食”并正常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目前已成为欧美及日本等国不能经口进食但需要长期供给营养患者的首选方法,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和剑桥大学物理学教授霍金等世界名人就是PEG的受益者。

这项技术虽然很好,但是藏区患者有自己的信仰,他们崇尚自然,很难接受“开膛破肚”的外科手术。

一听说要在肚子上开个洞,哪怕好处说的再多,病人也会立刻拒绝,因此藏区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例PEG术。我到了这里之后,很快就购置了一套PEG管子,然后和北大医院神经科援藏的张巍大夫及北医三院胸外科援藏的王京弟大夫都打了招呼,告诉他们现在自治区人民医院也有能力进行PEG手术了,如果有需要的病人可以向我推荐。

但是果然在预料之中,无论是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还是食管癌患者,无一例外都拒绝了进行PEG的建议,宁可接受痛苦的留置胃管。很快一年过去了,到了7月底,北医三院的李军医生也到了拉萨,准备接替我,没几天就要回去了,这个开展PEG手术的目标眼看就要落空了,不得不说有些小遗憾,没能把这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带到西藏。

没想到的是,7月31日,北大医院神经内科援藏的张巍大夫给我打了电话,她们科有一个住院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病人吞咽困难,不仅进食困难呛咳,而且近期体重下降了30斤,营养不良已经非常明显,是PEG的绝对适应症。病人在内地求医的过程中也见到了内地病友很多都做了内镜下胃造瘘,她也愿意接受这个手术。

我马上就赶到了神经内科病房,和病人家属经过充分的交流,签署了知情同意单。我和消化科的次仁央金主任商量,她对于开展这种新技术也非常支持。

我们第二天上午就把病人转到了消化科,当天下午就进行了手术,我们地处高原,氧浓度只有海平面的2/3,运动神经元病人呼吸肌受损,在接受胃镜手术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危险,除了吸氧之外我们还专门安排了护士在操作的过程中给病人吸痰和观察血氧饱和度,病人一般情况较差,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手术的时候在胃镜室里几乎挤满了人,各级大夫和实习同学都想看看这从来没有见过的操作。

我和李军副主任医师配合,很快就完成了操作。

术后病人恢复得也很好,没有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我和李军大夫都感到非常的高兴,这是西藏有史以来的第一例PEG手术!

文 | 北医三院“组团式”援藏专家 姚炜

(责编:聂丛笑、李彦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