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让父母回家”还要暖心引导

2017年07月25日09:02 来源:健康报网

7月21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农村学校学生中,因父母均外出而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学生占近三成。而这些儿童中,超一成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不见一面;还有7.9%的受调查学生称,父母离世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对于将持续到2017年年底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民政部明确,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责令返回。(7月23日《新京报》)

农村留守儿童早不是新鲜问题,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在不断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加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独居儿童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但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执法主体不明确、操作性差以及执法不力等,不少保障留守儿童的举措,落实得并不是很有力。此次,民政部进一步明确“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要责令其返回”,无疑是对以往这一类制度缺乏执行措施的明确,但就现实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比如,虽然明确“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要责令其返回”,但具体由谁来发现孩子独居、谁来强制父母返回、监督不力如何问责,却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或强制力。如此让人担心,“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要责令其返回”规定会不会陷入口头和纸面要求,重蹈以往的制度执行不力覆辙?

另一方面,强制是否可行需要斟酌,政策的“暖心”之举不可缺少。很多父母之所以让孩子独居而外出打工,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家庭生活困难、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在家乡无工可做无钱可赚,不得不外出讨辛苦。如果强令孩子父母返回,但又无法解决和满足他们讨生活的问题,岂不是让这些家长和孩子从一个死结陷入另一更大的死结?

明确“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要责令其返回”,初衷自然是改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但要想这一规定真正有效落地,无疑还有很多的配套措施和工作要做。比如,明确农村16岁以下儿童独居的排查和上报主体、强制违规父母返回的主体、监督不力如何问责等,并完善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帮扶等,如介绍家门口有效就业岗位,让家长在照看孩子的同时,不再为生计发愁。只有细化制度和家门口就业等深度帮扶同时推进,“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规定才可能真正实现。(鞠实)

(责编:盛月、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