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房颤6个预警信号!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第一人直播答疑
如果把心脏比作一个房子,心脏壁则上布满了房子里的电路,房颤是最常见心房电路紊乱现象。通常来说,正常的心跳是60~100次/分钟,当心跳出现过快、过慢、不规则时往往就是房颤。
说起治疗房颤,有一个人绕不过。他在三十几岁的年纪就成为“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第一人”,他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牵头写出了中国最大部头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教科书《介入心脏病学》,他就是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
7月13日(周四)下午14:30-15:30,“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第一人”马长生教授将做客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健康时报联手打造的“人民好医生”客户端,进行视频、图文直播,在线解答房颤系列问题。如果您有心脏疾病方面的问题,快来提问吧!
专家简介:
马长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心律分会主任委员
擅长: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和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瓣膜病球囊扩张。在国内最早开展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
出诊时间:星期一上午、星期三上午专家门诊;星期二下午特需门诊。
要警惕,房颤有六个预警信号
1、胸口莫名的跳动感,时而持续时间长,时而短促。
2、脉搏时有漏跳一拍,且时快时慢,极其不规律。
3、活动后会有加重感,且可能伴有气短气促。
4、容易疲倦,体力大不如前。
5、时有心慌、胸闷、气短、胸痛症状。
6、甚至有过头晕、昏厥等不适症状。
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诊,切不可疏忽大意。
早根治,导管射频消融术可做首选
房颤让脑卒中(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让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让心肌梗死风险增加2倍,痴呆风险增加2倍,死亡风险增加40%~90%,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目前国内外较为认可的治疗房颤的手术。它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插入导管在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的部位发放高频电磁波,将导致房颤的异常激动限制在肺静脉内,使之不能外传,并破坏病灶,从而达到根治房颤、维持正常心律、预防卒中及栓塞的长期效果与目标。
越来越多的房颤治疗研究证明,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以减少卒中、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当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或具有明显的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时,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首选。
房颤治疗常进三误区
在房颤治疗中,常发现不少患者会陷入一些治疗的误区,不光花钱受罪,效果也不好。
误区一:吃药就能吃好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房颤效果欠佳的,总体而言,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比例不足50%,长远效果更低,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包括肺纤维化、胆汁淤积、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用两年到五年,副作用就达20%以上。
误区二:轻易放弃房颤消融
很多患者看病时对马长生教授说,“我房颤十几年了,不能恢复正常心跳了”;“我房颤症状不明显,不用做手术了”;“我有心衰,导管消融效果可能不好”;“我都80 岁了,做手术风险多大啊,不想管了。”
事实上,这些担心反而可能错失治疗机会。导管消融对不同人群如高龄、长程持续性房颤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对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非常有帮助。
误区三:阿司匹林预防卒中
有很多人认为,如果不吃华法林,吃阿司匹林也可以替代。
但最近这些年的研究则发现,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房颤卒中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但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因此房颤患者不推荐吃阿司匹林。
提问方法:
下载人民好医生客户端,点击“问诊”提问。
直播在人民好医生客户端进行,请务必下载APP提问。扫描二维码,或在苹果、安卓市场搜索“人民好医生”。现在就可提问,提问靠前,医生优先解答。
重要提示:
提问尽可能详尽,如年龄、性别、具体症状等写清楚。诊断证明、照片可在“提问框”右下角内添加图片发送。人民好医生客户端只提供疾病咨询、就诊建议,只作为您的就医参考,不做具体诊断和开处方!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