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院士亲上阵 用科学知识破解食品谣言

2017年07月06日08:27 来源:中国医药报

去年以来,“西瓜打了红药水”“螃蟹注胶增重”“棉花肉松”等食品安全谣言迭起,并借助视频剪辑“刷爆”社交平台,令生鲜企业、农户、养殖户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6月29日,在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展内,专设“科学实验”展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和他带领的专家团队,为群众演示简单的科学小实验,破解食品安全谣言。

小实验“打脸”网络谣言

陈君石院士拿着装有杨梅汁、樱桃以及浸泡过黑皮花生和紫米的杯子,往里面加入碱,原本深红色的水变成了蓝黑色,再往里加入白醋,水的颜色又变回了红色。其实,这根本不是食品掉色,而是一个很简单的科学原理——花青素遇碱、遇酸后发生的变色反应。

陈君石院士在实验后为大家“解密”:“社会上广泛流传某些蔬菜水果是被染色的。这个实验可以让大家明白,所谓的掉色,掉的就是花青素。花青素不仅有颜色,还对人体健康有好处。我也借此向大家说明,社会上有很多关于食品的误解,这些误解造成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科普自媒体达人钟凯,研究员阮光锋也为现场观众演示了小实验。阮光锋用一个医用针筒向螃蟹里注水。然而,能轻易刺穿人类肌肤的针筒却无法攻克螃蟹坚硬的外壳,甚至连腹部也扎不进去。有观众提议往螃蟹嘴部注水试试,阮光锋立刻照做:只见水很快顺着螃蟹嘴流出,往螃蟹里注水的办法根本行不通,网络传谣不攻自破。

谣言猛于虎科普宣传待加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罗云波教授在随后的访谈中指出,食品谣言爆发是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但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食品谣言的传播形式“与时俱进”,借助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疯狂转发。比如,去年把“调理牛排”说成“有毒胶水拼碎肉”,以短视频的形式疯狂扩散,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对生鲜产业和生鲜电商平台造成巨大打击。一项针对天猫商家的调查问卷显示,受谣言伤害的商家有近三成集中在食品生鲜等行业,高达64%的商家曾遭受过谣言困扰,而谣言对其品牌或店铺造成的经济损失,则从几百元到上千万元不等。

经济上的损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弥补,而最严重的影响则是对消费者心理上的误导。陈君石院士说:“心理的损失很难用量来衡量,这个损失要远远超过经济上的损失。消费者一旦丧失信心,就影响了政府公信力以及行业信任度,而这一切的根源仅仅是因为谣言。”

所谓“谣言猛于虎”,杜绝谣言的根本办法不是辟谣,而是要把希望寄托在群众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上。罗云波说:“食品谣言的背后往往有利益驱动者,科学普及的速度难以赶上谣言的传播速度。百姓的认知水平上不去,就是做再多的科普小实验,也只能是沧海一粟。”普通百姓很难具备科学家的知识水平,这就需要进行更多的科普宣传工作。罗云波指出,普及科学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普涉及的面很广,应该有一些专门的人来从事科普。国家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机制,让一些从事科普的人研究传播规律,去实践、提高,使科普更有效。(实习记者 徐航)

(责编:聂丛笑、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