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米或是藏族健康生存海拨上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实验室与西藏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崔超英实验室、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吴天一实验室通过10多年的合作,发现了藏族人群血红蛋白浓度的海拔拐点。研究团队首次提出,4500米可能是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临界海拔,初步回答了藏族人群究竟能适应多高海拔的问题。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血液学杂志》上,是该团队在藏族高原适应机制研究中的又一阶段性成果。
论文第一作者之一、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博士生和耀喜介绍,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群可以较好地适应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与移居高原的平原汉族人群相比,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在生理上表现为具有较高的通气量、较低的肺动脉压以及相对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其中,血红蛋白浓度可以间接地反映人群对高原的适应情况。研究团队深入西藏村镇,实地采集了20多个地理区域的不同海拔藏族人群的各项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数据,涵盖从最低海拔(墨脱县,1900米)到极限高海拔(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5018米)的世居藏族人群。研究人员系统分析了这些藏族人群的血红蛋白浓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模式,发现藏族人群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增多症检出率在4500米左右是一个拐点,4500米以上呈现快速的增长。
“研究结果提示,藏族人群通过调控血红蛋白浓度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调控机制,在4500米以上的极限高海拔低氧环境中可能不再有效,这意味着4500米或许是藏族人群能健康生存的海拔上限。”宿兵说。(记者王潇雨)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