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气管食管连通 死亡率高达六成
近日,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吴旭团队经管的气管食管瘘患者小谢拔除了放置长达287天的胃肠营养管,大口地吃起了馒头,这意味着一个多月前他经历的连续16个小时的手术终于成功了。据了解,气管食管瘘为临床少见病例,但其发生后患者病死率极高,因手术风险极大,失败率高,多数患者仅能得到保守治疗,终身需要依靠胃肠道营养管补充营养而无法自主进食,同时还时刻面临肺部感染等致死的风险。
据了解,患者小谢于2016年7月9日不幸遭遇车祸,车祸后被送往某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7月12日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后两个月,于9月7日做胃镜检查时确诊为气管食管瘘,瘘口为6毫米。
吴旭介绍,气管是人体呼吸的通道,食管是咽和胃之间的消化管道。在颈胸部,气管与食管相伴而行,气管在前方,食管在后方。气管食管瘘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气管后壁发生坏死,并向后穿透到食管,形成气管与食管相互连通的情况,较为少见,死亡率高达62.5%。简单来说,气管食管瘘的形成会使得我们吃进去的东西通过气管食管相连通的部位流到肺部,导致肺部感染等相关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小谢此后因肺部感染反复住院治疗。为了避免再次肺部感染出现生命危险,2017年1月小谢在某医院做了气管支架置入术,不幸的是手术失败,术后气管食管瘘瘘口依然存在。今年2月27日,小谢来到南方医院就诊。
入院检查发现,之前手术的失败,让小谢的气管食管瘘比之前更加复杂,较难愈合。该手术也是吴旭曾遇到的最复杂最困难的气管食管瘘手术之一。最后,在与南方医院整形科刘晓军教授探讨后,吴旭决定选择带蒂的斜方肌肌瓣加强修复小谢的气管食管瘘。经过16个小时的手术,术后又经过重症医学科、惠侨医疗中心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4月21日,小谢拔掉了胃肠营养管,大口地吃上了食物,此次复杂难愈性的气管食管瘘手术宣告成功。
据了解,手术经教育部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显示,为世界首例使用带蒂斜方肌肌瓣修复气管食管瘘的病例。(记者伍仞 通讯员李晓姗、张宇)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