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孩子尿床,尿不湿是“帮凶”?

2017年06月07日09:04 来源:南方日报

要不要给宝宝训练把尿,是常常引发“婆媳大战”的话题。老一辈人认为,婴儿几个月大就应该开始训练把尿,老用尿不湿捂着容易得“红屁股”不说,还会让孩子养成尿床习惯;新生代妈妈却认为,专家都说了,把尿危害大,对孩子脊椎不好,甚至会导致痔疮、脱肛等问题。到底把尿训练该如何选择,儿童尿床和尿不湿的使用有无关联?近日,在一场“世界遗尿日”的现场宣教活动上,有专家提出,初步调查显示,老一辈人的把尿观可能更科学,尿不湿的使用会提高儿童遗尿症的发病率。

◆◇报告

每十个娃就有一个尿床

儿童夜遗尿,俗称“尿床”,在临床上指5周岁及以上儿童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儿童遗尿症的诊断,需要满足几个特点:一是年龄大于5岁,二是睡眠中不自主排尿,三是每周尿床次数大于2次并持续3个月以上,要排除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而偶发的情况,四是对于大龄儿童诊断标准可适当放宽夜遗尿的次数。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肾内科主任医师邓会英介绍,之所以设定这样的诊断标准,是因为医学界普遍认为,婴儿在3岁前的排尿反射还是通过脊髓控制,3岁后大脑皮层相关区域开始发育,直到5岁时成熟,这时候如果还不能自主控制,就要考虑疾病的可能。

统计资料显示,夜遗尿的患病率非常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牵头在南方三省包括广州、中山等城市进行过遗尿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是小学阶段12000多名学生,结果显示,遗尿患病率达到10.9%,这一数据与欧美等国基本一致。调查认为,影响尿床的因素包括过度使用尿布(尿不湿)、家族史、便秘等。

5月27日,由国际尿控协会儿童委员会、亚太小儿泌尿外科协会、儿科医师协会肾脏专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世界遗尿日”公益发布会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召开,会上发布了《2017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次调查在今年3月启动,5月完成,有10万+的样本量,覆盖5-18岁年龄段,横跨25个省市自治区,35家医院参与,可以说是国际上最多人数的遗尿流行病学调查。调查采用整体抽样原则,匿名网络问卷形式。此次流病调查报告的发起者,中国儿科医师协会肾脏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儿童夜遗尿专家协作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介绍,夜遗尿的患病率非常高,根据《报告》显示,5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是15.2%,7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是8.2%,10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是4.8%。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孩子会自愈,但存在一定比率的儿童会延续到成人,调查显示16-18岁的人群中还有高达1.7%的患病率。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每个年龄层的尿床孩子中都有20%的比例是每周尿床3次以上,这种持续存在的遗尿问题将严重影响儿童自尊心与自信心。研究已表明,尿床是儿童的第三大创伤事件,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

邓会英也指出,虽然一部分的儿童尿床随着年龄增长会缓解,但仍有部分尿床会追随到成年,尤其是一周6-7次尿床的重度患者,一般难以自我缓解,成为儿童成长中的噩梦。这些孩子会出现性格孤僻、内向、敏感、缺乏自信、自卑、社交障碍等表现,甚至上课精力不集中,好动不受管教,合并儿童多动症的一些症状。“这其实是大脑皮层调控中枢发育问题,但家长往往将原因归到孩子顽皮的头上。”《报告》显示,35.7%的家长因为孩子尿床问题责骂过孩子。

◆◇究因

尿床跟遗传等多因素有关

“尿床不算什么问题,我自己就是尿床到10岁。”一位10岁尿床孩子的父亲如此认为。事实上虽然儿童夜遗尿危害巨大,但夜遗尿疾病经常被低估和忽视,很多父母误认为“尿床不是病”。徐虹教授介绍道,由于我国儿童家长普遍对尿床的认识不足,在5岁后仍有遗尿现象的孩子中,仅有18.2%的家长会带孩子就诊,即使是每天都尿床的严重情况下,也仅有40%的家长会带孩子就医。然而就在这仅仅少数带孩子就医的家长中,去哪个医院看,需要看什么科室,家长们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亚太小儿泌尿外科医师协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常委,泌尿外科学组组长陈方教授呼吁,对于夜遗尿症医院和全社会需提高重视,规范就诊流程,呼吁设置专病门诊。

邓会英告诉记者,儿童遗尿症按时间可分为原发性尿床和继发性尿床,按病因可分为功能性遗尿(单纯性遗尿)和器质性遗尿。前者排除了基础病变引起的因素。而引起器质性遗尿的原因包括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心理等多方面可能,如隐性脊椎、尿崩症等。

大部分儿童尿床属于原发性遗尿。国际尿控协会儿童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著名儿童泌尿外科专家文建国教授指出,遗尿症的病因复杂,可能跟遗传、生长发育延迟、心理等各种因素相关,最重要的原因包括缺乏抗利尿激素、孩子膀胱容量不够大、充盈的膀胱没有向大脑发送信息以及便秘等。

“有研究显示,父母双方或一方有尿床史,有70%的几率遗传给下一代。”邓会英指出,尿床不是孩子的过错,应该且能够得到妥善治疗,包括生活管理、心理行为干预、遗尿报警器、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能因此焦虑而责骂孩子。

◆◇争议

尿不湿要背尿床的锅?

在广告史上,尿不湿曾经是个经典案例。据说这种商品问世之初主打卖点是“方便年轻妈妈们照顾宝宝”,结果销量并不如意,后来更换营销策略,改为主打“让宝宝皮肤更干爽”,就此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即便如此,认为妈妈用尿不湿就是在偷懒的老一辈人仍不在少数。把尿好还是用尿不湿好成为“婆媳大战”经久不息的戏码。

文建国教授介绍,目前关于如何把尿和如何使用尿不湿在社会上仍有争议,有人提倡使用尿不湿,也有人提倡把尿训练,到底家长该如何选择,需要大数据调查结果支持。有研究认为,新生儿阶段大脑就已经感知并参与排尿控制,适当把尿可以缩短儿童获得排尿控制能力的时间,而持续使用尿不湿可能延迟儿童在此方面的发育,尿床几率会升高。市场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使用尿不湿240亿元,制作尿不湿砍伐大量数木,使用后的尿不湿也带来环境污染。为此,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学中心和泌尿外科启动了一项调查,目的是帮助医患制定合理的把尿训练和使用尿不湿方案。

据介绍,这项调查从2016年10月-2017年3月,随机选取河南省9个城市管辖区的幼儿园小学5岁到7岁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要求儿童父母回忆并填写养育儿童过程中尿不湿使用情况和停止夜间遗尿的时间。结果显示,与出生后就开始使用尿不湿的儿童相比,未使用过尿不湿的儿童,遗尿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仅在夜间使用尿不湿的儿童,与全天都使用尿不湿的儿童相比,遗尿发生次数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初步的数据分析还显示,尿不湿使用时间越长,遗尿发病率越高,与使用到1岁的儿童相比,3岁仍在使用尿不湿的儿童,遗尿发病率高了一倍。调查认为,这次调查初步分析结论是:使用尿不湿可提高儿童遗尿症发病率。

文建国教授认为,这说明老一辈的把尿训练其实有一定道理,过多使用尿不湿存在不良影响。

但对于这一初步结论,业内专家也有不同意见。邓会英介绍,主流观点认为,几个月大的婴儿把尿过度,会导致成人后出现“婴儿型排尿”。“1岁之前的孩子还是婴儿反射,没有自我主观能力,这时候做把尿训练应该是徒劳无功的。”她认为,过早的排尿训练会导致白天尿频的问题。“经常性的把尿,会导致膀胱没有储满尿液就排尿,信号不会传递到大脑去发出指令,从而导致停留在婴儿型反射阶段,只有脊髓反射,不能刺激大脑皮层形成相关反射。”

邓会英主任医师认为,通常建议1岁或1岁半后,孩子有一定自主能力时才开始把尿训练。3岁后不建立正常排尿训练也不行,如果这么大还老是用尿布,就容易出现尿布性皮炎,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红屁股”,会导致孩子出现尿频尿急、尿道口红肿等问题。(记者 严慧芳 通讯员 周密)

 

(责编:许心怡、聂丛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