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男子气太少是性别危机吗?

2017年06月01日08:33 来源:北京晨报

  孩子多被女性家长带大、学校教师几乎都是“娘子军”……由于普遍成长于女性行为范本为主导的环境下,在基础教育中,部分男孩展现出内向、柔弱、胆怯等性格特点,甚至出现男生过早被边缘化的现象。男孩的教育偏差该如何解?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调查,多方认为男孩危机亟待教育补位,呼吁应平衡男女教师比例。(5月31日新华网)

  ●析理 无需焦虑 却要正视

  “男孩成长女性化”在这个六一儿童节再次形成舆论热点,一点都不奇怪。“男孩娘娘腔”问题出现好多年,关注好多年,终究还是很难改变。对于“男孩成长女性化”没有必要焦虑,却需要正视。这需要找到其背后的社会问题。

  问题之一,幼教就是“娘子大军”。我家附近有一家幼儿园,共有10名工作人员,其中只有一名驾驶员是男性。这也是全国很多幼儿园的构成方式。目前,江苏、贵州等地方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男生报考幼教学院免除学费,优先安排工作。

  问题之二,教师多用“稚嫩语言”。到幼儿园里看看幼儿教师的讲课,我们会发现使用的语言多是稚嫩的孩童化、女性化语言,老师都是憋着嗓子说话。固然,这样的语言能够拉近成人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却也在不经意之间,让男孩也开始憋着嗓子说话,慢慢的女性化色彩就越来越明显了。

  问题之三,游戏活动“女性化”。幼儿园举办的活动很多,开展的教育很多。不过这些活动设计也多是女性化的。比如舞蹈教学,基本上都是适合女孩的柔美舞蹈,而很少有体现阳刚之气的舞蹈。要多设计一些适合男孩参加的游戏,而不是让“男孩穿着裙子跳舞”。

  问题之四,父母关爱“溺爱无边”。如今的家长爱护孩子已经到了溺爱无底线的时候了,摔倒了赶紧扶起来,吃饭了“追着去喂”,舍不得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这种环境之下,男孩的女性化色彩也就是家长涂抹的了。所以,“男孩成长女性化”有错的绝非孩子,不找到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并且改掉这些社会问题,则“男孩成长女性化”的现象就难以终结,就会成为永远的忧伤和焦虑。郭元鹏

  ●反思 圈养害人 不独男生

  男孩缺乏阳刚之气,这样的现象早已有之,也一直都有不少人担忧,且呼吁尽早改变,这么看来,的确是近忧远虑,然而个中缘由真的是因为女教师太多吗?如果说将男孩女性化归咎于女教师太多,我认为这缺乏逻辑支持,难以令人信服。

  追根溯源,以内向、柔弱、胆怯等为特征的“不男”现象其实更是“圈养”所致。今天的孩子,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家门,除了在路上就是被“圈”着。在许多小学,学生下课后不能嬉闹、喧哗不能去操场,除非上厕所就不能出教室,即使是体育课也成“鸡肋”,户外活动更是“禁区”。处处“圈养”时时“宅”,孩子除了内向、柔弱、胆怯又会什么样?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非“圈”即“宅”不是女教师决定的,要是不改变“育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模式,即使教师都换男的,也是“圈养”依旧。“圈养”造成的不仅是外表的“不男”现象,而且还有精神的“不男”,数据显示现在中小学女生的分数遥遥领先,透过表象看实质,“阳衰”的背后是不“应试”即淘汰。

  由于生理差异,男孩天生比女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多奇思怪想,但学校只要应试的“标准答案”,只要硬记硬背,不要奇思怪想。当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对立起来时,其实是不让跑就被推倒在起跑线上了。

  所以,男孩女性化,板子不能打在女教师身上。更重要的是,男孩女性化不只是男孩的危机,而是“圈养”风气之下的必然结果,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个“圈养”时代,女孩同样也是受害者,而不是得利者,她们和男孩子所不同的,只是“圈养”恶果的表现方式而已。奚旭初

  ●异见 男孩危机 言之过早

  “男孩成长女性化”的整体判断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需要再推敲之处。第一,男孩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表现出来的某些内向、柔弱、胆怯是否会成为其稳定的个性特征,需要再观察,而这种性格特征是否源于所谓女性行为范本的影响,更是需要做科学化监测。

  第二,我们的教育方针是面向所有孩子的,本身就内嵌了性别均衡的教育方案,要是大面积地在女教师手里因出于性别偏好而有意更改和矮化了,那只能说某些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校长、教务主任严重失职渎职。

  第三,在幼儿园、小学中女孩子更易受老师欢迎而当上“干部”即便是一个事实,女老师们喜欢的也绝非她们的文静、听话、温柔、细心等女性特质,而是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果敢、泼辣、无畏等男孩子特征,否则怎么可能镇得住班里的调皮男孩?

  男孩、女孩的性格特征要在什么意义上做区别,其实并不必划得太细,因为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的差异性太大了,所谓“男孩危机”不具有太大的建设性。无论是从宏观环境还是微观条件看,男孩子小时候可能会比女孩子少一点出头露脸、“挥斥方遒”的机会,但是,按照目前社会男女平等尤其是就业平等的状况改观速率而言,到了社会上,很多女孩子要面对的压力指数依然要远高于男生。看起来是在被边缘化中成长起来的男生反而被塑造了更坚强的、抗击打的内心,那些在老师呵护下一路顺风顺水“考出来”的女孩子,却可能面临更大的生活和心理负累,或许她们最好的职业出口无非还是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这样的轮回真就让人无限唏嘘感慨了,对这一问题认真关注和研究,或许更具有实际意义。陈妍

  ●建言 重女轻男 理应扭转

  在女性化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多细腻、温柔,但缺少阳刚之气,尤其是男同学,没有男子汉的果敢和担当,缺乏大丈夫的勇敢和气魄,这种状况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担忧,曾提出过许多改变建议。可惜的是,这种状况至今无有改观,甚至愈演愈烈,原因在于择业观的偏差以及基础教育培养方向的缺憾。幼教、师范专业的男生本就极为有限,而学校每年招考教师,参与考试的男教师寥寥无几,现有男女老师比例失衡很难被打破。

  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却演变为重女轻男了,这是始料未及的事情。性别的均衡性不但是人类繁衍生存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需要,我们既不能重男轻女,也不能重女轻男,尤其是在幼教和小学教育阶段,纠正女性化倾向,输入一些阳刚之气是十分必要的。

  从将来的就业来说,过于女性化的男生很难在一些刚烈强硬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培养铁骨铮铮的朗朗硬汉,基础教育阶段就必须有意识地注入一些阳刚之气。因此,师范、尤其是幼儿师范招生时就应该考虑到多招些男生的必要性。社会招聘同样也要有意识地为这些岗位的男生大开方便之门。此外,青年人的就业观念也要有所适应,不能老是就业难,到头来是就好业难,就大城市的业难,而幼教岗位、护理岗位,以及偏远地区有业无人就,特别是无男性就。这种局面要得到有效改观就得在相关制度的设计以及条件的优惠、待遇的倾斜上下工夫,也要在宣传教育方面动脑筋。

  针对“男孩危机”,要多些勇敢尝试,致力于帮助男孩提升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对孩子进行有益的个性塑造等。(懋唯)

(责编:王亚微、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