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云南白药再上“黑榜”敲响警钟

2017年04月27日08:36 来源:健康报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药品抽检公告显示,标示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分公司等的30家企业生产的33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这并非云南白药中药材首次出现问题。今年1月,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检验,标示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分公司生产的黄连检出金胺O存在染色问题,同时部分批次产品还存在总灰分、水分或含量测定不符合规定的情况。(4月26日《新京报》)

云南白药是知名品牌,与一般的中药企业相比,其产品不合格,品质出现问题,损害的不只是个体品牌的形象,更会透支消费者对中药产业的整体信心。如此有品质口碑的中药企业两上“黑榜”,无疑值得反思,也敲响了中药产业的警钟。

报道显示,云南白药两次被抽检不合格的中药饮片,都不是集团本部企业产品,均为集团下属子公司所生产。不管导致这些饮片不合格的原因是什么,都说明云南白药在品牌与市场扩张的同时,并未真正实现中药产品生产标准与质量管理同质化。单纯利用品牌效应扩张,在释放品牌红利的同时,也在放大品牌风险。

此外,从云南白药两上“黑榜”的产品看,分别是菊花、黄连,而这些问题又带有普遍性。例如,此次被抽检的30家企业中,有29家企业生产的32批次菊花不合格,主要是性状不合格。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解释,中药材来源不正宗,种植、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环节操作不规范,人为掺杂使假、染色、增重、过度硫熏等行为均可导致中药材及饮片性状不合格。其实,中药材市场乱象也是公开的秘密。如去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河北、安徽、河南、湖南等地的中药材市场进行暗访检查,发现摊晒药材中夹杂着动物粪便,药材用染色剂浸泡,柴胡抽检合格率为零。中药材以劣充好、掺杂使假、违法硫熏等情况普遍,必然使得中成药质量与品质缺少基础的支撑。

不难看出,云南白药再上“黑榜”,其实是中药产业现状的缩影:链条松散、竞争无序、低端粗放。提高中药产品品质,固然需要中药企业提高品质意识,用严格的药材采购,倒逼中药种植与初加工环节的品质提升,而深层次恐怕还是要引导和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研发与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重构产业格局,促进种植、加工与成药制造的融合。

(责编:盛月、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