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患不患癌纯粹看运气?

2017年04月12日09:00 来源:南方日报

“医生,为什么我会患癌?”

“因为上帝之手!”

全国癌症宣传周到来前夕,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刊登了一篇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该研究称,近2/3的癌症基因突变可归咎于健康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复制随机错误,而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患不患癌症纯属拼人品。

两年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就曾发表论文表达相关观点,由此引发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患不患癌全看“上帝之手”,那我们大力推广的禁烟、运动、健康饮食、合理的定期的体检等防治措施,又有何用?

在持续两年争论中,观念已是越辨越清。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学家Cristian Tomasetti、癌症遗传学家Bert Vogelstein(贝尔特·福格尔斯坦)是该论文的共同作者,早在2015年,他们就提出了癌症的发生归咎于“坏运气”的观点,但由于当时是基于美国人群的研究,从而引发了一场争议风暴,并受到来自科学界的批评。

这一次,两位学者基于423个国际癌症数据库,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全球近70个国家人群干细胞分裂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且分析了乳腺癌和前列腺的数据,结果发现,无论国家的环境还是经济发展阶段如何,癌症风险和干细胞分裂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得到了与两年前一样的结论,即66%的癌症的发生可归咎于DNA复制随机错误,29%可归因于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剩下的5%源于遗传因素。

研究还以胰腺癌为例,胰腺癌77%的突变可归因于DNA随机复制错误,18%为吸烟等环境因素,只有5%是遗传因素;前列腺癌、脑癌或骨癌95%的突变是由DNA复制随机错误造成。

2015年,同样顶尖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个来自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研究人员的文章,提出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者相左观念:只有10%-30%的癌症的发生可以归结于基因突变或坏运气,大多数外源性的癌症风险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要只盯着“2/3”这个数字看

我们大众先要清楚的是,“这是一篇在肿瘤发病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章”,研究者之一的Vogelstein教授乃癌症研究界的泰山北斗。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邓艳红表示,刊登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只为吸引眼球的不入流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想突出:DNA在复制的过程中可能产生随机错误。因此,分裂越多的细胞发生的几率会越大。而且随着寿命的延长,这种错误的几率越大。“或者换言之,如果人能一直长命的话,基本上是必然要得肿瘤的。”

“但我们不要只盯着‘2/3’这个数字看。”邓艳红介绍说,要多角度综合理解,这篇文章所说的2/3是所有肿瘤的均数,包括不同器官的肿瘤和不同个体的肿瘤,遗传、环境、基因突变这三个致癌因素的比重各有差异,比如胃肠道肿瘤、肺癌,环境因素可高达50%,胰腺和骨肿瘤,几乎都是随机错误。“而且三个因素,可能单独存在并不致癌,但相互叠加就癌变了,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细胞分裂次数,从而增加DNA复制随机错误发生的可能。”邓艳红说。胃肠道肿瘤就有这种可能性,环境导致炎症发生,粘膜修复增加,干细胞分裂次数增加,从而增加随机错误发生的可能。

上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同样指出,一些比较常见的癌症,例如肺癌等确实还是主要受到生活方式的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可以大大降低人们罹患某些癌症的机会。美国人患肺癌的比例为6.9%、脑癌是0.6%,咽喉癌则为0.00072%。烟草里的毒素可以导致肺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科副主任医师陈功同样认为,运气是一方面,环境等致癌因素我们不能忽视,一定程度上还是在可控范围内。

这不是我们自我放纵的理由

与其消极被动等待“上帝之手”,不如积极主动维护健康。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并不否认,改变生活方式和习惯对预防特定癌症有巨大帮助,但在预防其他一些癌症方面可能没有这么有效,因此,“我们应该把更多资源投入到在可治疗的早期阶段诊断癌症方面。”

正如有专家表示,如果很多人接受了第一个研究的观点“癌症只是因为坏运气”,因此得出“既然癌症不可预防,那何必为此付出努力”的消极思想,各国癌症专业机构多年来的宣传,比如禁烟、改善环境、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等等一系列的防癌措施的努力将付之东流。退一步说,即便得不得癌症真的主要是因为运气,积极的防癌措施还是能进一步降低这个风险。

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中国最新癌症数据,并提出影响各类癌症的不良因素,比如城市女性肠癌发病增长趋势明显,主要与不健康饮食、久坐、腰围增粗有关;肺癌仍是各类城市男性癌症首位,与吸烟和环境污染关系密切;乳腺癌依旧为城市女性癌症的主要负担,主要与城市女性压力大、晚婚晚育、生活节奏快有关;肝癌主要与乙型肝炎、过量饮酒、食用霉变的玉米/稻谷有关;食管癌则与烫食、饮食不新鲜有关。

所以,邓艳红、陈功及很多肿瘤医生均认为,基因突变是一方面,外在影响因素仍占相当比重,如果什么努力都不做,患癌几率没改变,但如果做一点努力,患癌几率或许就能降低一些。正如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汪源教授、陈路教授、许恒教授共同撰文提醒,《科学》杂志论文的这项新发现不是我们放纵自己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研究、预防癌症的新起点。

肿瘤预防大有可为

作为一名肺肿瘤科的医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肿瘤科廖洪映教授指出,就肺癌而言,在预防方面,有三大明确的高危因素应该尽量避免。一是戒烟。美国的男性肺癌发病率逐年下降,就与控制烟草贸易得力有直接因果关系。二是避免大气污染。除了政府加强环境治理外,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尤其要注意室内空气污染。第三,尽量避免放射线。廖洪映教授指出,目前有数据显示,医务人员中的甲状腺肿瘤发病率偏高,放疗科、核医学科、手术室等科室的职业暴露是一大因素。在核素检查或治疗后,严格来讲,病人在72小时之内仍带有放射残留,医护人员应该做好职业防护,患者家属更应该引起重视,孕早期以及婴幼儿等,要跟病人保持1米外的距离。

肺癌的早期筛查获益非常明显,早期(Ia期)5年存活率超过90%。廖洪映教授认为,高危人群应该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如何判定是否是高危人群?就肺癌来说,55岁以上;吸烟指数超过400(一天20支抽了20年,吸烟指数即400);有家族癌症史的30岁以上人群,可以做一些特定筛查检查。但廖洪映教授提醒,PET-CT等不建议列为常规的体检项目,除非是高危人群,身上已经发现可疑的结节,否则这样所谓的“高端体检”反而带来负面的风险。

结直肠癌是国际上公认的可以通过人群筛查的手段来早期发现,从而降低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

但在临床上,有不少痔疮患者误把肠癌引起的出血当作痔疮出血,而贻误了病情。所以医生往往建议,有便血的痔疮患者应接受一次肠镜检查,以免让肿瘤成为“漏网之鱼”。

可鉴于肠镜令人痛苦的传说,很多人在肠镜面前犹豫不决,怎么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科主任李初俊副教授建议,可以考虑CT仿真肠镜,这是一种新型的大肠癌筛查手段,当然也有其局限性,所以提醒患者应在专业医生建议下,权衡利弊去选择。

■专家观点

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李治中(菠萝因子):这篇论文不说明我们对癌症预防的无能为力,相反,文章证明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同时,抽烟、喝酒、空气污染、病毒感染等风险因素已然非常重要,要竭力避免。“普通大众的防癌、抗癌的理念不应受到影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肿瘤科廖洪映教授:《科学》杂志发表的这项研究,其意义在于解释了部分找不到确切原因的癌症,但无法就此推导出“癌症预防没有意义”的结论。目前的主流观点仍认为,大部分肿瘤还是需要预防的,小部分肿瘤找不到确切原因,是否纯属运气不好,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比如肺癌中的鳞癌占比30%-40%,跟抽烟、大气污染都有明确的关系。消化道肿瘤也明确与亚硝酸盐摄入过多等饮食习惯相关。原发性肝癌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的关系也有明确证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肿瘤科主治医生傅文凡:其实该研究团队2015年就发表过类似文章,这次是2.0版本。“本身是个很好的研究,但被过度解读了。”傅文凡指出,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肿瘤的发生,基因突变后人体还有自动修复功能,表观遗传学的调控。即使有少量“坏细胞”的出现,免疫系统也可以清除。“这项研究还只是一个基础研究,尚需要更多证据去证明。肿瘤的预防,主要不是预防DNA随机突变,而更多的是预防外界因素在其他层面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记者 李劼 严慧芳 通讯员 简文杨 阚文婧)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