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社会出台优待政策 晚辈多去陪伴倾听

高寿老人应活得更好

受访专家: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综合内科主任 邹水兰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郭苹山东省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 王俊升 本报记者 张杰

2017年04月05日08:26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医学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的提升,让活到八九十岁不再是一件难以企及的事。然而,长寿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健康危机,部分高寿老人备受慢性病、心理压力等折磨,虽然活得长了,但幸福感没有提升。

  活得长却备受疾病困扰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最近刊发一项针对中国老年群体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人员选取了“中国纵向健康长寿研究”在1998年和2008年的调查数据,涵盖了出生年份相隔10年的近2万多名80~105岁老人,调查了4种健康结果:年死亡率、日常生活(吃饭、穿衣、解手、洗澡等)、身体表现(能否从椅子上站起来,能否从地上捡起书本,能否进行360度转体)、认知功能。 

  结果显示,中国8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正在增加,但身心素质却不如10年前的同龄老人。具体而言,2008年的高龄老人,年死亡率比1998年的同龄人减少0.2%~1.3%,生活失能每年减少0.8%~2.8%,但认知损伤每年增加0.7%~2.2%,身体表现每年下降0.4%~3.8%。简单来说,现在的高寿老人死亡风险更低,生活状况更好,但健康远不如10年前的同龄人。研究者分析说,经济和医疗的进步减少了老人的生活障碍,但寿命延长凸显了身体和认知功能的缺陷。 

  北京最近一次发布的《健康白皮书》显示,市民期望寿命不断增长,但健康期望寿命并不理想。比如,18岁组男性期望寿命为62.22剩余年,但健康期望寿命为43.4剩余年,这意味着该人群可能要在疾病或残疾状况下度过18.82年。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综合内科主任邹水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高龄老人正在增多,其中很多人遭受身心疾病的困扰,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病、失眠等。但以她的临床经验来看,老人平均健康状态与10年前相比差别不太明显。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郭苹表示,高龄老人普遍存在“三怕”,即怕病(看病没人陪、治病没有钱)、怕死(对死亡越来越近的恐惧)、怕生活没人照料(子女不孝或不在身边)。

  健康下降趋势与慢病潮同步

  邹水兰认为,高寿老人身体素质下降,与机体功能减退、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心理状态等因素相关。 

  首先,老人身体状况下降趋势与慢病潮基本同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指出,近10年来,中国主要慢性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慢性病增长率由2003年的123.3%上升到2013年的245.2%,10年增长一倍;2003年和2008年,65岁以上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53.9%和64.5%。 

  八九十岁的老人,中年时赶上改革开放、下岗潮等大变革,身心压力大,埋下病根。营养状况从不足走向过剩,生活方式不如以前健康,导致多种慢病高发。日渐严重的空气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老人的健康。 

  其次,慢性病逐渐年轻化,高龄老人的子女多已进入中老年阶段,身体状况可能还不如父辈,不仅在照顾、赡养方面有心无力,甚至早于父辈过世。这难免让高龄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充分照顾。 

  第三,高龄老人面临的精神压力比以前大。山东省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王俊升说,社会流动性增加、城镇化发展、城市不断扩张,把高龄老人与子女孙辈的地理距离拉大,越来越难享受天伦之乐。他们往往只能在逢年过节时见到儿孙,漫长的独居时间难免出现低落情绪。再加上高龄老人的伴侣很多都已去世,更加缺少陪伴。 

  与五六十岁的人相比,高龄老人既不能外出旅游,年少时的朋友也很难相聚,生活的重复和单调是心理状态不佳的原因,并诱发躯体疾病。

  不怕老才能活得好

  郭苹说,环境决定心态,处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老人,面临不同的人生境遇,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差别。 

  那些条件优越、子女孝顺的高龄老人,心态往往勇敢和乐观,能正视衰老,不怕“死”这个话题,随时做好和世界告别的准备,身心状况俱佳。但有些老人可能因为生活中的困境,身体和心态变得异常糟糕,这要从社会和家庭两个系统的环境入手做出改变。 

  社会层面,有关部门要出台对高龄老人更为优待的政策。王俊升呼吁,结合“全国文明家庭”等活动,让高龄老人讲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书,总结自己的人生价值,既能促进老有所乐,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全国范围内招募志愿者,组建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和医疗志愿者一起,定期入户对高龄老人的身心状态进行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社会要帮高龄老人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一起回忆青春往事,提高满足感。 

  家庭层面,倡导对高龄老人的陪伴,促进孙辈对老人往事的倾听和赞同,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儿女尤其是孙辈要贴心照顾、理解高龄老人。 

  个人层面,邹水兰认为,高龄老人要增强保健意识,防病在先,治病在后。平时学会自查,《柳叶刀》论文里的测试就很简单实用。从椅子上站起来反映腰椎、膝关节和四肢肌肉的情况;捡书反映脊柱、肢体的活动功能;360度转身反映平衡能力;认知功能测定评价患者脑部功能。如发现问题,要小病早治,大病理性治。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要定期复诊,避免过度医疗,不能轻信保健品广告。社会机构和媒体对老人的健康宣教内容不能自相矛盾,还要重视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化治疗与随访。▲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