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中国为什么会出朱丹溪

2017年03月29日08:43 来源:北京晨报

说到中医,人们先想到的是李时珍、孙思邈,事实上,中医的价值在于理论的奠定和创立,在中医理论奠基者中,有几个名医,具有里程碑一样的地位,比如写过《伤寒论》的张仲景,再比如金元时期的朱丹溪,他写过《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现在在药店里能买到的中成药,“越鞠保和丸”“大补阴丸”都是出自朱丹溪之手,治疗的是因为情绪问题引致的压抑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阴虚。

因为朱丹溪在各种内伤杂病上的理论贡献最大,中医后世一直有“杂病法丹溪”的规矩,作为中医里第一个提出心理医学概念的大师,足以让现在人马首是瞻。

中医分流派,有主张“温阳”的,有主张“滋阴”的;有主张补的,有主张泻的,这些性质相反的观念乃至流派的产生,和形成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

比如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写出了《脾胃论》,提出温补脾胃的理论,就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战乱之中,民不聊生,老百姓被战乱饥荒折腾得饥一顿饱一顿,导致脾虚了。到了朱丹溪,他提出“补阴”,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医家主张温补,补药滥用,人为地消耗了人体之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丹溪注意到心理致病,而心病是最能伤阴的,这一点,在晚近的医学研究中不断得到证实:中国人的脑容量大于欧美,这是中国人长于动脑、动心的现代医学证据,有这样的生理结构基础,自然就要接受动心导致的伤身问题。

朱丹溪认为:人体“气血冲和,则万病不生,一有怫郁,则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这个“郁”的产生原因,主要就是情志怫郁,影响了气机的正常运行,结果导致了身体的各种疾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阴血暗耗,直至生命消耗。所谓情志怫郁,就是所愿未遂,之所以未遂,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所愿太大,欲望过高了,超过了力所能及。

朱丹溪早年师事理学大师朱熹的弟子,曾经研究过道德性命之学,以后虽然业医,但是他的学术思想已深深打上了中国理学的烙印,中国理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限制人的欲望,对于欲望,《易传》里说:“吉凶悔吝,生于动。”儒家则更具体的指出:应“正心、收心、养心”,总之都是要节制欲望,不要让病从心理而起。

朱丹溪的理论没有理学那么极端,但他还是结合人体的生理提出:“人之疾病,亦生于动,其动之极也,病而死矣。”意思就是,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因为想得太多,心眼活动得太多,因此思虑过度,杂念过度而伤身、伤阴。朱丹溪是把他的理学思想和医学原理结合起来,由此创立了“养阴派”,也是中国医学史上“援儒入医”的典范。

所谓“时势造英雄”。朱丹溪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而那个背景,在现在,在当下,又重演了,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和那时候的人相比,现在人动心的程度要大得多得多!

中医把引起疾病的原因分为两类,分别是“外感病”和“内伤病”。“外感”,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外来诱因引起的疾病,可以是感冒,也可以是瘟疫,乃至现在的艾滋病、非典等,类似现代医学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在过去,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无从保证时,这类病占了很大比例,是导致那时候人们死亡的主要疾病。

“内伤病”则是因为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引起的疾病,类似我们现在说的“生活方式病”,而这,正是现在人健康的大敌。在错误的生活方式之中,心理、情绪起了决定的作用,就像我们说的,“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样,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由心理欲求决定的,甚至是价值观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早晚要出朱丹溪这样的医家,因为在被欲望拉扯的生活中,我们会不断给他提供“ 劳心者伤阴”的证据。

(责编:王亚微、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