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古诗词是种情感教育
古诗词最近火了!
近日央视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引发了全民评议热潮。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选手“圈粉”无数,被称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不应只停留在中小学语文课堂,而应伴随我们一生,成为一种情感教育方式。
审美教育: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
“高考语文古文默写一共才5分,背古诗的时间可以多做几道理科题。”“小孩子不理解古诗词意思,背了也白背。”不少家长对古诗词价值的评判,等同于分值,“分值高多学,分值低少学”的功利主义正成为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看似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做法却在无形中忽略了古诗词中蕴含的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塑造。
古典文学大家叶嘉莹说过,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现代人读诗,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其能体会到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而有些感受,读诗和不读诗,体会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读了诗,春天桃花盛开时,你才能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粲然;夏天坐着小舟在荷叶间穿行,才算见识到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开阔;秋天凉风乍起时,才知道什么是“苒苒物华休”的萧索;独步走在寒风肆掠的冬夜,才能体会什么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涩。
从这个角度来说,古诗,并非长着霉斑的古董,而是点亮我们生活的传声筒。通过它我们能与古人共情,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心意相通,时刻感受到这个世界里的点滴美好,并从中汲取能量。
安放心灵:读诗、读人,更读心
中国古代有“尚友古人”的说法,意思是说,当你读古诗时,古人就变成了你的朋友,苏东坡、辛弃疾、陶渊明、杜甫……都在你的眼前,你不会感到烦闷,觉得这种感受可以被感知和理解。而当生活出现了不幸,当你把它用诗来表现,诗就成了一种艺术,悲哀成了美感的客体,你的悲哀忧愁可以借着作诗消解了。
尽管现在日常生活已不再使用文言文了,但毫无疑问,我们还是需要古典诗词。文学史专家骆玉明说过,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的焦虑、不安、琐碎,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同时能让我们发现自我,学会与自己和解。读诗读的不仅是韵律节奏、遣词造句,更是读人,读心。
涵养精神:成为一个温润、得体的人
《诗词大会》中的参赛选手武艺姝:身穿刺绣长裙、小髻微盘,处处透露着一副古典淑女的模样,淡定吟诗后,嫣然一笑,让人感叹“腹有诗书气自华”着实不假。
“一个人20岁以前,你的美丑是父母给你的;40岁以后,你的美丑是你自己活出来的。”德国接受美学学者尧斯·伊塞尔说过,人的阅读体会,也是提升个人经验的方式。“你读了什么样的书,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毫无疑问,古诗词的积累能让一个人变得温润、得体。
作为一种带有历史烙印的文化载体,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你的身体状态同你的精神修养、你的气血、你的心灵,你的经历都有关系。古诗词正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我们的容颜和气质进行雕刻。
文化传承:激活诗心,守护国魂
从《诗经》,到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中国人对古诗词的喜爱,从来没断过。“我们生活在诗中,生活在有李白的中国。”
古典诗词的美,是根植于文化传统,自然而然形成的。诗人笔下既有神州大地的壮丽山河,边塞孤烟、田园牧歌和闺怨深情,也有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推崇,更有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以德为本的敬畏。学习古诗词,不仅能荡涤心灵,还能激活诗心,守护国魂,让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记者 梁 缘)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