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北京市疾控中心开展“北京市人群健康状况及死因谱变化趋势研究”

2017年02月09日15:57 来源:市疾控中心-信息统计中心

  为落实全国和北京市健康大会精神,深入挖掘和利用死因监测数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开展 “北京市人群健康状况及死因谱变化趋势研究”,此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

  死因统计资料作为最重要的流行病学基础资料,是制定卫生政策,确定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干预重点的主要信息来源。人群健康指标如期望寿命、婴儿、儿童及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是基于人群死亡情况测算的相关指标。连续观察人群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各类死亡原因的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影响这些死亡原因变化的因素分析,能够有效评估各类死因的相对重要性,是对人们卫生需求评定中最基本的资料。这些信息对于合理决策至关重要。

  北京市是全国最早开展死因监测的地区。北京市自1949年建国以来就开展了死因监测工作,但仅限当时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四个城区户籍居民。因为“文革”动乱造成1965年到1974年死因监测工作中断,使北京市居民死因监测资料有长达十年的缺失,且一直没有得到补充完善,使我们不能了解“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北京市居民的健康水平、影响北京市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死亡原因以及卫生工作情况。由于我国关于疾病分类的标准前后经历了很大变化,从目前获得的报表和个案信息中的死因疾病分类来看,50年前的疾病定义同现在有很大不同。有些疾病虽然名称一致,但其涵义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直接将统计结果进行比较,会产生很大偏移。因此,需要组织临床专家对历史数据中的疾病名称重新归类,才能得出正确的统计结果。

  本研究的重点是对北京市60多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抢救性收集整理,按照最新的疾病分类标准与统计规则将分散的各种格式的死亡数据整合成最完整的统一标准和格式的大数据库,基于此数据库产出、补充和修正各年代的健康指标和死因谱,全面描述过去60多年北京市人群健康状况和死因谱的变化趋势及分布,并进一步预测变化方向和速度,为政府决策的制定及疾病控制干预措施发展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本研究的难点在于研究时间跨度较长,部分历史数据缺失或不完整,死因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标准不统一,如何将60多年的人口和死亡数据进行整合,并合理使用此数据描述北京市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变化和疾病谱的演变过程都面临极大的挑战。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和查阅档案,了解北京市60多年人口和城乡的变迁;死因监测的历史及资料保存情况,掌握北京市及各区卫生系统保存的死亡原始资料的数量,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收集散落在市、区疾控的纸质的《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和《死亡医学证明书》,按照不同年份和不同格式进行归纳和整理。将整理好的《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和《死亡医学证明书》按顺序扫描成JPG格式。对1965-1974年死因资料的收集我们查阅公安机关保存的户籍底票,将1965-1974年死亡居民的户籍底票进行扫描或拍照,并录入到北京市居民死亡数据库。目前我们已收集历史统计报表500多份,1993年前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约30万张,公安机关死亡户籍底票16万多张。

  下一步我们按课题计划对纸质资料电子化,采用最新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将其他分类标准的数据通过转换程序和人工编码核对转化,建立北京居民死因统计数据库,对收集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价,基于死亡大数据库全面描述不同年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北京市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死因谱的变化趋势及分布。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