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微信医生”要迎难而上
朱慧 卿绘
近日,多位市民反映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多了一批“微信医生”,仅通过微信聊天就可以看病、开药,治疗范围涉及静脉曲张、脱发等疾病。与此同时,有医生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微信医生”盗用。记者调查发现,“微信医生”是否具备执业资格难以证明。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建议,“微信医生”监管困难,建议不要相信。(1月13日《北京青年报》)
在网络时代,很多人已习惯通过网络解决问题,包括找医生看病。要么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大概症状,查查自己大致在哪方面出了问题,要么在微博、微信里关注一些医生,感觉身体出了毛病时就上网问诊,甚至在网上就让医生开药治病。所以,“微信医生”的大量涌现,是“互联网+医疗”的必然。不过,挡不住并非意味着主管部门对“微信医生”的良莠不齐就可无所作为。
对患者来说,身体若有恙可向“微信医生”咨询病情,了解医学知识,但不能尽信之,更不宜照其方抓药。怀着存疑心理,保持独立思考,才是理性的做法。因为疾病要得到确诊,中医应通过望闻问切,西医应通过视触扣听等基本步骤综合分析和判断,一些疾病还应用必要的仪器检查。而“微信医生”不曾当面接触患者,又如何确诊?草率地听从甚至迷信之,很容易导致误诊、贻误病情等严重后果。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大学生王某通过微信结识一名“整容医生”,对方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在宾馆为小王做了双眼皮手术,最后手术却失败了。
如果发现了有问题的“微信医生”,则应该向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举报,以阻止江湖游医披着“微信医生”的外衣复活于网络,扰乱医疗秩序,侵害患者利益。诚如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所说,“微信医生”监管困难,他们很难通过微信聊天,来确认对方是真医生还是假医生。即便如此,监管部门也要迎难而上,与微信平台加强合作,要求平台对开展微信诊疗服务的个人账号或公众号加强监管,查证微信平台对“微信医生”是否真正执行“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实名制原则。
相关部门也可推动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做货真价实的“微信医生”,开展公益性的网络咨询和健康知识普及,引导患者在线上咨询、到医院就诊。此举既能拉近医患关系,提高诊疗效率,还能增加医院及医生的收入。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