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刘季和:为麻风病奉献一生

2017年01月16日08:25 来源:科技日报

没有低回的哀乐,也没有悲伤的告别。丙申深秋的清晨,刘季和先生离开了我们,匆忙而安然。

2016年10月26日上午,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皮肤病理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研究室研究员刘季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逝世,享年90岁。

踏出征程第一步

刘季和,祖籍江苏镇江,1926年12月22日生于江苏盐城伍佑镇,是家中老幺。那时的他,因家庭经济较为殷实,生活富足、境遇顺畅。

年幼的刘季和用心读书,喜静不喜动,字写得好,时常受到私塾先生和父母的表扬,称“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长大定能成栋梁之才”。可世事无常,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家为躲避战祸走上逃难之路。

度过严寒的人深知太阳的温暖。战争逃难、家贫失学、谋生学徒的经历使刘季和倍感学习机会的难得,于是考入大学后他发奋学习。

1954年9月大学毕业后,刘季和被分配至刚刚成立的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院始名,下称皮研所)。与同年大学毕业的同学比,刘季和可谓“高龄”,已近28岁,可谓大器晚成。

有的人,一旦决定了一条路后,便不断前行、永不停歇。刘季和就是这样的行者。

1955年,刘季和开始在皮研所病理室工作,也踏出了皮肤组织病理学征程的第一步。他从医生和实验室技术员的工作做起,取材、处理染色、固定、脱水、去脂、包埋、切片、观察……掌握了在扫视下对皮肤组织病理结构分析的方法,同时练就了一双既能宏观了然、又可微观洞察的亮眼。

成果引起学界关注

麻风病,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似乎对它有些陌生。可在建国初期,据统计全国麻风病患者人数已超过50万(当时全国总人口约4亿),患病率十分惊人。

治疗传染病,通常只有三个办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在缺少治疗和预防手段的情况下,隔离麻风病人任其自生自灭成为了控制麻风病的最佳手段。解放前,绝大部分的麻风病患者无法得到治疗。他们的命运,大多是隔离、驱逐甚至——屠杀。

直到1949年,早已绝望的麻风病人才看到希望。

当时政府拨出巨款,在全国为麻风病人建立了1010所病院,数十万麻风病人悉数收治入院,开创了麻风病人享受政府免费医疗的先例。虽然生存情况得以改善,但阻断与外界的交流让生活在“麻风村”里的病人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1959年10月起,刘季和由北京至江苏海安及广东潮安两县,参加麻风综合防治的治疗和科研工作。同时,他最早报告了麻风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形态与数量变化、蕈样肉芽肿浸润中T细胞亚群及朗格汉斯细胞的研究。1984年,刘季和在《中国医学科学年鉴》发表了《1978年以来我国皮肤科的成就与进展》;1986年,在《美国皮肤病理杂志》发表《中国皮肤病理学回顾与前瞻》等文章,引发学界关注。

自己掏钱给患者检查

一生与皮肤病打交道的刘季和,已经习惯了形形色色的皮肤破损患者。1988年某日,一名特殊类型的麻风病患前来就医,这种类型的麻风病具有一定传染性。刘季和先用手触摸病人的皮疹,而后让进修的女医生也摸下,以感知病损的质地和硬度。可女医生却始终不敢接近,躲开2米远。刘季和没有批评她,只是委婉地说:“我们的经历太多了,所以都不害怕。”

深知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和歧视,刘季和渴望能有更多人关爱、尊重和帮助麻风病患。于是,他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风病防治常识,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偏见。

一次,有位患者前来就医,刘季和亲自掏钱给患者检查,最终病人治愈。

刘季和不单出专家门诊,还建立了门诊的诊疗程序,他提出了“爱心接待病人”“认真严谨的诊疗方法”“扩大皮肤科内外治疗药物配方”和“开展各种新的治疗手段”。

对患者大方的刘季和却一生清贫,极为简朴。生活上,他的要求极低,可以用方便面充饥,步行几里地出席会议或讲课。1979年在湛江讲学,他拒绝收讲学报酬;在广东医学院任教,从不计较待遇,谢绝了客座教授津贴,从不拿一分报酬。

1992年退休的刘季和,却始终奋斗在临床、科研第一线,照常出专家、特需门诊,一如既往地辅导学生、开展科研、写作撰文……2009年,由于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刘季和告别自己所热爱的医疗岗位。(记者 李颖)

(责编:王亚微、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