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复原乳不是没营养的“差等生”

2016年12月16日08:58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通告称,在今年各地开展的复原乳标签标识专项监督检查中,武汉光明、深圳时代乳业、新希望等10家乳企在复原乳标签标识上存在问题,其中新希望等6家企业添加复原乳却没有标注。此消息一出,又有不少谣言兴起,有的说“复原乳经过超高温处理,营养流失严重”;有的说“蛋白质会发生严重变性,时间放得越长,里面的氧化程度就越高,营养流失就越大”……那么,复原乳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做的?是不是真的没有营养价值?请关注本期报道。

复原乳因何得名

复原乳,又称还原奶、再制奶。它其实是用浓缩乳(炼乳)或乳粉加适量的水后,重新做成与原乳中水、固体物比例相当的乳液。复原乳是国家标准允许生产销售的,只需要明确标明“复原乳”或者“含有××%复原乳”就可以。

除了复原乳,市场上销售的液态奶还有巴氏奶和常温奶两种形式。

巴氏奶只经过70℃左右的温度加热十几秒钟,对奶的营养影响较小,很好地保持了外观和风味,所以又叫鲜牛奶。

常温奶一般经过135℃以上的高温加热几秒,对奶的风味和颜色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而复原乳是把牛奶先做成奶粉,再加水冲兑还原得到的。因为在干燥前要经过一次高温灭菌,冲兑之后还要再经过一次高温,所以加热的程度是最深的。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酸牛奶、灭菌奶及其他乳制品可以用复原乳作为原料,但巴氏杀菌奶不能用复原乳做原料。同时,以复原乳为原料的产品应标明为“复原乳”,或在配料表中注明“水、奶粉”。

营养损失并不多

人们对复原乳最大的担心就是“高温破坏了营养”。但实际上,加热对复原乳营养的破坏远没有传说的那么大。牛奶只是人们日常众多饮食中的一种,它的优点在于提供优质蛋白质和钙,而这两种成分几乎不受高温的影响。

加热会损失一些维生素,但损失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根据美国农业部食品组成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在牛奶中,相对于人体需求量而言,含量比较丰富的是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2。如果把奶粉按比例复原成液态奶,比较它与鲜奶的维生素含量,二者的损失都只有15%左右。最容易损失的维生素B1也不到30%。况且,牛奶并非维生素B1的良好来源,含量本来就少,损失了也不可惜,可以多吃些豆类、坚果和粗粮弥补。

至于牛奶中的钙,它是一种无机盐,怎么加热都不会变化。虽然经过超高温加热,它的溶解状态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这并不会影响人体吸收。

有人说“高温导致复原乳中的蛋白质变性”,这完全是“忽悠”老百姓。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任何一种熟食,其中的蛋白质都经过了充分的加热变性,比如鸡蛋、肉和豆制品。而且,即使不加热,这些蛋白质食物从进入口腔开始就要被人体自身的消化液(如唾液蛋白酶、胃酸)变性,打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也就是说,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是为人体提供氨基酸,加热变性不仅不损失营养,反而还有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

总而言之,复原乳和巴氏奶、常温奶三者在营养方面的差异其实不大,其中,巴氏奶在外观、风味、口感等方面略胜一筹。

长期保存有优势

我们平时在选购食品的时候,不会仅仅考虑营养,还会考虑价格、安全性和便利性等问题。比如巴氏奶,在从牧场到餐桌的整个流程都需要全程冷链,这在非奶源地区,尤其是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的农村地区,实现起来难度很大,成本也高得多。而且,一旦有些环节不能保障冷链,安全性就无法保障。在这方面,复原乳和常温奶就有自己的优势,它们不需要严格冷链也能保存较长时间。

不过,针对市场上明明添加了复原乳却没有标注,甚至冒充常温奶、巴氏奶来销售的非法行为,有关部门应该严肃追责、严格处理。

复原乳不是“劣质产品”,也不是没有营养的“差等生”,只要规范生产,规范标注,消费者可以放心选择。

相关链接

为何要对复原乳标注标识 严加监管

乳业专家宋亮指出,“严管”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使消费者享有知情权,而后再根据自己需求做选择;另一方面则是与大量奶粉低价进入国内,冲击我国乳业产业链相关。

从今年前10月奶粉的进口情况来看,进口奶粉量将会超过70万吨。大量进口奶粉挤占了国内新鲜奶源的市场份额,使上游奶牛养殖业受到极大破坏。监管部门监督抽查、规范企业标注复原乳,希望通过消费市场选择新鲜奶制成的产品,进而倒逼乳企更多使用国内奶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阮光锋)

(责编:聂丛笑、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