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专访北大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打造中国式创伤救治体系

2016年12月15日08:26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日前荣获2016年菲律宾顾氏和平奖,成为我国第二位获此盛誉的大陆学者。顾氏和平奖是联合国备案的两个世界级和平奖项之一,另一个就是诺贝尔和平奖。顾氏和平奖委员会高度评价姜保国在医疗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特别是在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获此殊荣后,《生命时报》第一时间对姜保国教授进行了专访。

我国每年七八十万人死于创伤

《生命时报》:恭喜姜院长荣获顾氏和平奖,请您分享一下获奖体会。

姜保国:为提高我国创伤救治效率、挽救伤者生命,十年来,我和团队在全国各地奔波,研究、推广中国创伤救治体系,逐渐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获奖无疑带来了惊喜,但更让人高兴的是,顾氏和平奖关注到我们,体现了我国国力的强大和医药卫生改革的进步。

《生命时报》:您从博士起一直从事周围神经损伤和修复的研究,如今为何致力于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

姜保国: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创伤是45岁以下人群第一死因,全球每年超过500万人死于创伤。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创伤发生率明显增加,每年6200万人因创伤就医,70万~80 万人因创伤致死,但我国整体创伤救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高效、规范的创伤救治体系亟需建立。

《生命时报》:我国目前创伤救治体系存在哪些问题?

姜保国:2006年5月,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成立,启动了一系列有关创伤救治的研究。中心多次派研究人员赴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唐山、广西柳州等地实地调研,发现我国创伤救治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院前急救时间过长;二是现场救治人员缺乏规范培训;三是院前与医院之间缺乏信息交换;四是综合医院分科过细,缺乏创伤救治团队;五是救治现场和救治医院缺乏科学的救治流程。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严重创伤救治水平较低,死亡率、致残率均远高于发达国家。

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什么样

《生命时报》:您主导建立的中国创伤救治体系是怎样一个模式,收效如何?

姜保国:针对我国院前急救和医院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我们研发了“院前院内信息预警联动系统”,形成了院前急救与救治医院、救治医院急诊与专科之间的信息连接通道,使整体救治时间由平均的87.52分钟降至40.76分钟,同比缩短了53.43%。

我们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即以一个政府主辖区(100~300万人口)作为体系建设的区域单位,协调院前和院内救治联络;以当地一家大型三级医院为创伤救治中心,以区域内五六家二级医院为创伤救治点,形成闭环式区域性创伤分捡、转运救治流程,最短时间内将患者转运至相应医院。

同时我们提出,在综合医院组建由创伤骨科、神经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科等多学科医生组成的创伤救治团队,实现院前、院内急诊及创伤救治团队快速反应,将院内急诊等待救治时间从平均17.53分钟缩短至0~5分钟。这一体系符合我国国情,在实践中已得到了认可,典型的例子是,天津滨海新区、广西柳州爆炸时,体系建立让两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救治过程非常流畅。

《生命时报》:请您介绍一下发达国家创伤救治体系什么样?为什么说“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适合中国国情?

姜保国:我们团队几乎走遍了全球最好的创伤救治中心,了解他们的工作模式。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创伤救治体系多以独立创伤救治中心为基础,创伤救治中心分为三级,不同级别匹配相应的人员、设施,根据患者伤情实行严格的转运管理,保证抢救资源合理分配。这套模式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几十年了,他们做得的确很好,但却不适用我国当下国情。因为,我国各城市均未建立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如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三级模式,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改善,资金、人才都是难点。好在这些年来,我国三级综合医院发展得很好,每家医院都有潜在的救治团队,经反复论证,我们决定利用好三级和二级医院医疗资源,建立符合当前国情的创伤救治二级模式。之所以没有纳入基层一级医疗机构,是考虑到其救治能力有限。

希望最先惠及基层

《生命时报》:这套创伤救治模式目前推广得如何?

姜保国:这套创伤救治体系目前已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26个城市和地区实施,涉及124家三级和二级医院,辐射人口约为7231 万人。在规范实施区域内,院前救治时间平均缩短53%,严重创伤院内死亡率平均下降约40%,我们今后还会在更多城市和地区推广和实施。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菲律宾、柬埔寨等已对这套体系抛出橄榄枝。过去我们都在学习国外理念,现在有个模式可以输出,不正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吗?

《生命时报》:推广这套创伤救治模式是否存在难点?

姜保国:从技术上讲没有难点,难点在于政府接受与否,因为建立这套体系需要政府牵头,针对交通、医疗等部门做些干预工作。作为医生,我们急切地希望将有效的科研成果推广给社会,任何一级政府只要认可、想做,我们就会一帮到底。2017年,我们希望和100个县签约,一是这些区域比较容易建立这套模式;二是我们希望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先让基层、偏远百姓受益。

《生命时报》:2016年,您开始担任北大人民医院院长,此前您在该院从事了近20年的管理工作,作为新任院长,您想如何发展这家百年老院?

姜保国:自从当了院长以来,我这一年的手术量减少了很多,几乎不到20台,我深知自己的核心使命不再是一名外科大夫,而是一家医院的院长,需要在管理工作上投入大部分的精力。对于北大人民医院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我自己做了一些思考,可概括为“一二三工程”,即以发展为中心,坚持“医疗质量和规模”和“医疗技术的创新和投入”两个基本点,执行“空间、学科、人才”三个战略。

当前,公立医院发展面临来自政策、医改方面的诸多瓶颈,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努力学习,保持医院好的发展势头。空间上,我们既要按照政府要求,限制主院床位发展,也要适度扩展空间;学科上,要在优先发展重点学科的同时,扶持能量较高、有新发展的学科,鼓励所有学科向前发展,夯实学科基础;人才上,积极培养未来的学科带头人,每年送医生去国际上最好的机构学习,并将学习成果及时落地。(记者 李 迪)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